第八章 元代门派政治与明教运动(1279年—1336年)(第4/7页)

1290年钟明亮的病故使得起义夭折。不久,因为黑龙江地区哈丹叛乱的平定,腾出手来的蒙古军队发动了最终围剿,以堡垒战术将匪区层层围住,并缓慢推进。到了1291年,似乎大局已经注定,明教的残存力量被团团围住,无力突围。但是在钟明亮的弟子石元担任新任教主后,明教的三万精锐军队浴血奋战,终于在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展开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大转移。

这次史诗般的逃亡历时一年多,行程为两万六千华里(约合6000英里),渡过了几十条湍急的大江,翻越了寒冷严酷的大雪山,经过荒凉的草原和沼泽地区。其行动的规模、路程的遥远、环境的艰苦和意志的坚强在人类历史上罕有其匹。两年后,长途跋涉的明军——此时只剩下三千多人——到达了远在西藏和新疆边界的昆仑山地区,将携带的“圣火”点燃在海拔6880米的布格达板峰上,并将其命名为“光明顶(Vertex Lucis)”。在此之后,光明顶熊熊燃烧的圣火成为每一个明教徒心中信仰的最高支撑。在这次远征中受到磨炼的一批青年战士,如阳顶天、殷天正等人,成为明教在下个世纪中兴的领导人物。

此时海都在中亚的反叛给了明教以喘息的机会。由于西北叛王在中亚的进攻,元军不得不临时将围攻光明顶的军队调到千里之外的塔里木河流域作战,直到1304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为止。明教趁机坐收渔利,迅速恢复和巩固了自己的力量。一劳永逸地摧毁明教的最佳时机一去不复返了。

忽必烈于1294年死后,他的孙子成宗铁穆耳维持了十一年相对平静的统治。1307年,在成宗驾崩后,帝国因帝位继承问题陷入了长期的中衰和不时的内战,在接下去的二十五年中,先后有八个皇帝登上帝国的最高宝座。在长期内斗中,帝国的统治机构日益溃烂,对其治下人民压榨的程度日益增长,但实际控制能力却不断减退。144南方汉人的抵抗运动在经过二十年的低迷时期后,再次逐步高涨起来。这对于武术界权力格局的结构性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14世纪前期,武术世界已经确立了以六大门派和丐帮为首的新秩序,尽管他们都曾以反元的民族主义口号为号召,但随着郭襄、无色等老一代宋朝遗民的先后去世,各门派新的领导人对汉族政权曾经的光荣已经记忆模糊。而当元帝国的统治日益巩固之际,赶走外来侵略者的希望也日益渺茫。这些变化使得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维护自己地位和利益的方面。推翻外族暴政是名义上的最终目标,但只是遥远的前景,目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为自己的门派增添荣耀和权势,至多是有限的、个别的“行侠义”。于是,在种种响亮口号的掩盖下,一个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这个集团必然与另一批不妥协的激进分子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些人大多数成为了明教徒,因为只有明教此时仍然在坚持进行实际的反元暴动。整个武术世界在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分裂。

明教实力的急剧膨胀破坏了原来的权力平衡,使得它与主流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1324年,阳顶天以一人之力击败了少林派最强的三名高手,并将其中一人的眼睛打瞎;两年之后,杨逍轻松击败了峨嵋派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孤鸿,后者不久就在羞辱中抑郁而终;同一时期,杨逍也在一次狭路相逢的格斗中杀死了昆仑派掌门人白鹿子。每一战明教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同时也把一个个强大门派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双方产生矛盾的本质在于:明教要实现推翻元帝国的梦想,就必须在武林世界中大为扩张,而这一扩张必然会与现存秩序发生激烈冲突。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六大派及丐帮来说,维护自己在武术世界中的优势地位,比起推翻元政府的远大目标,是更为紧迫的任务。一名丐帮高级成员坦言:“鞑子是要打的,却万万不能让魔教教主坐了龙廷!”145在14世纪20年代,明教的壮大已经引起了主流势力的极度不安,如果不是阳顶天的突然猝死,以六大派和丐帮为首的主导集团围攻明教的战役可能会提前三十年爆发。

明教的分裂与转化

阳顶天在1327年忽然失踪(事实上是猝死了),留下了一个缺乏继承人的局面。其隐患早在阳顶天生前就已经种下。明教的急剧扩张并未伴随着政治体制上的同步改革,导致了其中枢的权力关系紊乱。明教的组织关系本来相当简洁:教主在理论上拥有几乎不受制约的独裁权力,在教主之下设有两名“光明使者”作为副手,以及若干低级的附属职位(如天地风雷四门),然后是以五大元素命名的五行旗地方负责人及其副手。但随着武术高手们纷纷加盟,明教的组织日益扩大,如何安排他们的职位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