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第2/2页)

最终我认定,这样一本完整而使我满意的书是永远无法找到的,因为它只能是我自身的一种表达。于是我做出大胆的决定,这本书必须由我自己来写。我细心研读那些研究生攻读哲学学位的必读书,一本接着一本。在我看来,这样至少能够给写作提供一个基础。我想在这个基础上,辅以我积累四十年的生活知识(在产生这个念头时,我正好40岁),再加上我准备花几年的时间悉心研究的一些哲学名著,我想我有能力写出这样一本书,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其他人,这本书不会有任何价值,顶多是一个热爱思考的灵魂(这个词并不确切,姑且这么说)的写照,体现出这个人比一般职业哲学家丰富一点的生活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哲学思维上我毫无天赋,因此我准备在理论收集上多下功夫。这些理论不仅要满足我的心智,还要满足(或许比我的心智更重要的)我所有的感情、本能和根深蒂固的偏见——很难把与生俱来的偏见和本能区分开。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我将建立一个对自身有效,并能指引我生活之路的哲学体系。

然而,我读得越多,越体会到这个课题的复杂程度,以及自己的无知。更加使我灰心丧气的是,我读到哲学杂志中那些题目重要且附有长篇论述的文章时,却像处在一片昏暗之中,只觉得茫然和烦琐。文章中那些推理过程和论述方式,对每个观点的精密论证和可能的反面意见的反驳,对初次使用的术语的界定和俯仰皆是的引经据典,都在向我证明,哲学——至少是现代哲学——只是专家们的事情,其中的奥秘不是门外汉所能了解的。要想完成这本书,我需要二十年的准备时间才能开始创作,待完成后,我大概也会像故事中的东方国王一样,已经不久人世了。至于我的这一番辛劳,对那时的我而言,已不再有什么用处。因此,我放弃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