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评传(第7/11页)

萨特的美学不是那种干干净净的“纯美学”,而是有道德历史等思想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的美学。萨特从来不主张静观,他说:“作家的世界只有读者予以审査,对之表示赞赏、愤怒的时候,才能显示他的全部深度;而豪迈的爱情便是宣誓要维持现状,豪迈的愤怒是宣誓要改变现状;赞赏则是宣誓要模仿现状;虽然文学是一回事,道德是另一回事,我们还是能在审美命令的塚处觉察到道德命令。”萨特所说的这个道德命令,按他的解释,其前提是作者和读者相互承认对方的自由。读者和作者互相承认对方自由的目的就在于使双方的自由得到实现。根据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就可以给作品下一个定义:“在世界要求人的自由的意义上,作品以想象方式介绍世界。”萨特翻来覆去地证明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自由,最终推出的结论是积极的。写作的自由包含着公民的自由,人们不能为奴隶写作,萨特坚持艺术创作的偏向性和功利性。写作归根结蒂就是要维护某种倾向性,“用笔杆子来保卫它们还不够,有朝一曰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因此,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来到文学界的,不管你曾经宣扬过什么观点,文学会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介入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不理解萨特的介入概念,就无法理解萨特的美学思想。萨特的哲学思想在后来还有发展变化,但他的美学思想在后来从总体上而言没有太大的变革。萨特所主张的介入是要介入什么呢?在前边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有所提及,为了更清晰明白起见,我们对介人的含义作一简单的归纳。介入作为萨特的基本文学主张,它要求作家投入到政治和社会斗争中去。作家要揭露一切“非正义行为”和“应被取缔的弊端”,做正义的召唤。只有正义的召唤才能产生“好的小说”,而非正义的东西,如反犹太主义、法西斯主义则必然断送艺术的生命。

早在1945年,萨特在《现代》杂志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题为《争取倾向性文学》的社论,要求文学具有倾向性,大胆地干预生活。

这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介人概念的提出不是一时兴发的产物,而是长期思想的结晶。正因为它是长期思考后的东西,所以它显示出了一贯性与稳定性。

萨特这种要求艺术家介入生活与社会之中,实现全人类自由的思想,确实是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传统。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提出过与此相类似的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学创作的中心是社会、是政治,而不是吟花弄柳、玩风赏月。值得赞许的是,萨特主张介人,但并不停留于介入。既然文学是一种艺术样式,那它就首先应该是文学,而不单单是时代的传声筒。

萨特对文体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据他自己声称,他的哲学著作一般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哲学上,每一句话都应该只有一个意思。而他对自己的文学作品则一改再改。“文学与比方说科学报告的区别,正在于文学不是单义的;语言艺术家有一种本事,他巧妙地遣词造句,结果他用的词的意义随着他为它们的安排的照明强度和赋予它们的分量的不同而变化,它们表示一件东西,又一件东西,还有一件东西,每一次都在不同的层次上。”文学的语言必须一改再改,只有这样文学语言的意义才显得丰富,文学的审美特性才得以充分传达。

萨特对于文学的要求是全面的。他既强调了文学面向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又不忽略对文体的探求。他强调了介入,但他没有陷入苍白的呼喊口号之中。他重视了文体,但他没有落人雕词琢句的窠臼之中。萨特的美学思想是深刻的、全面的。

(三)想象

想象问题,是萨特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想象》中提出来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有想象研究史的性质,而且对《关于想象的现象学的心理学》具有预备研究的性质。

萨特所研究的想象有些什么性质呢?想象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想象是一种意识。想象这个词,仅是指示同意识的对象相关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想象是对象在意识中的表现方式,意识把那种方式给予对象。第二个特征是“准观察的现象”。在想象中,对象在侧面被给予,而且它好像是观察的对象,具有非合理的性质,不是与本质和一般法则有关的东西,在想象中观察没有给予任何新东西。它有准观察的性质。第三个特征是想象的意识把对象设定为虚无,不在乃至非存在是想象的核心本质。第四个特征是自发性。想象的意识作为想象的意识给予自身。(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