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深刻·片面现代西方文论琐思(第2/2页)

再看看久兴未艾的读者反映理论,对读者这一广大领域进行了“牧歌西进”式的开发。这是中国文人目前学得最快最好的一种理论。当然与中国文学的功利性传统有关。吴亮在《什么是文学读者?》中讲道:“躺在书架上无人翻阅的文学著作称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学著作。”“所以双向度的、有终点的和有回收的文学才是实现了自己价值与使命的文学。”(12)这两句话可以算是对西方种种接受理论消化后的概括’其深度自毋庸赘述。

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文论,确实各自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但他们的功勋是巨大的,这些纷至沓来的理论建树,有如新元素的合成,新矿床的探明,使得文学的发展比起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来都毫无愧色。

可见,涌到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群片面而又深刻的玩意儿,如何对待呢?

它们在近几十年的理论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在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用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还应再说一次:片面。

因为世界正在走向综合,地球上已经无处不留下人的踪迹。每一颗自我意识较强的头脑都感觉到天幕是那么低、地平线是那么近。英美正在研制的超音速飞机,环球一周用不到两小时。东西双方在握手,南北半球在会谈,语言和民俗已经隔不住种族的交往,科学正在第三、第四次浪潮的推动下走向更大的综合。天网恢恢,文学也逃不掉。20世纪有人称为分析的世纪,那么21世纪很可能将是综合的世纪。“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13)孤立地研究作者、作品或是读者都不能满足全人类文学水平提高的需要。作为中国,要跟上世界步伐,就尤其不能亦步亦趋,而应敏捷地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传统的从社会生活出发的理论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生活”。以编写文学史为例,当然要与社会时代背景相连,但也要注意读者的时代性、历史发展性及其反馈作用。对作品本身应更注重内在的艺术价值。这不等于说把文学研究弄成一个大杂烩,而是说应以文学本体为核心,广泛吸取各种理论之长。这当然有待于我们文论工作者哲学思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了。

片面往往是深刻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深刻的成果不能掩盖了片面的弊端。分路出击是历史的必然,走过了这一段,则应当是诸兵种联合协调作战的时候了。

这不仅仅是对西方当代文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