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印象(第3/4页)

再走几步就到了山顶。举目四望,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许多高楼大厦都比此山要高,“须仰视才见”。俯首看去,只见遍地都是三五成群的长尾猴在向游客巧取豪夺。比起峨眉山雄壮肥硕的猕猴,这里的猴子瘦小可怜,而且也不够残暴,没有啸聚山林的豪气。我骂了一声“混蛋”,几只上来纠缠的青壮年猴子就畏缩而去,神态颇像溃退的英军。我于心不忍,又招它们回来,给了几块糖吃,然后说“多乎哉,不多也”。它们听懂了,便去光顾别人。

下山容易多了,沿着柏油路倒退着走,十几分钟便到了。越是小国,越知道珍惜每寸土地。能够将这么一座土丘,弄成可以领略爬山乐趣之地,新加坡真可谓是“胸中自有沟壑”。

下山后,又去参观了当年英军投降处。1942年2月15日,英国驻马来西亚陆军司令白思华率军官执白旗走到福特汽车装配厂,向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啰里啰唆地表示投降。山下以法西斯军人的傲慢说道:“我今天只要你说一句是或者否,别的免言!”10万英军放弃了坚固的工事、有利的地形和新马人民的支持,向长途跋涉的只有3个师的日军投降了。今天的新加坡政府很重视国防,电视中经常告诉人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我想,这是正确的,这才叫“胸中自有沟壑”。

第8波道

“波道”就是电视频道。第8波道是新加坡唯一的华语频道。过去新加坡的英校生看不起华校生,就称他们为“第8波道”。近年来随着与中国交往的扩大,华校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增强。他们说:“我的英语虽然不如你们好,但我起码会两种语言。而你们呢?华语几乎不会,英语好不好,也只有鬼知道。”的确,新加坡人讲的英语,听上去就觉得味道不正,有一种漂浮感。而华语则自信得多,而且因为保存了乡土气息,说起来更有文化味。

第8波道的节目主持人讲的都是港台式的“国语”,那种被侯宝林讽剌过的“国语”本来就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语言,是对一种理想语言的模拟,所以再传到新加坡这里,颇有些类似柏拉图所说的“影子的影子”。无论发音、语调还是断句,错误率都很高。但主持人的神态很自然、很亲切,没有一种传经布道式的自负。主要栏目有“狮城今日”、“财经追击”、“前线追踪”、“焦点”、“绝对星闻”等。不论时事新闻,还是文化娱乐,节目的内容范围都是跨国际的,给人的感觉仿佛新加坡不是一个在世界地图上看不出形状的美人痣,而是一个北到万里长城,南到澳洲草原,东到太平洋,西到印度洋的泱泱大国。它每天的天气预报就是报到北京、汉城和檀香山才结束的。凡是在天气预报覆盖范围内的新闻,新加坡都很自然亲切地当做自己的事。比如报道朱镕基总理当选,印尼苏哈托连任,柬埔寨宣判拉那烈,叙述角度和姿态就像报导“本市新闻”一样。不过,它的文化娱乐几乎完全是香港式的,或者说是惟香港马首是瞻。香港的影星、歌星,便也是这里的影星、歌星,香港的时尚,便也是这里的时尚。从饮食、服装、美容,到热点话题和政治立场,都有点像“香港总公司”的一家分号。电视剧以港产片为主,大概每周都会播一部“鬼片”,那阴森恐怖的气氛对于新加坡平和单调的日常生活无疑是一味良好的调剂,宛如广东豆花浇上一小勺马来咖喱。香港的武打、言情、警匪片外,有时也演一些大陆的片子,但大多不在黄金时间。新加坡自己的片子,则只具香港片的笑闹,而缺乏香港片中本就不甚浓厚的生活气息。有一个系列节目“搞笑行动”由大明星李国煌等主演,都是一些简单低俗的笑料,但却极受欢迎。凡此种种,大使人怀疑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是否成立。由上海童星曹骏主演的《真命小和尚》收视率极高,曹骏也成为狮城的宠儿。由大陆来的艺人很容易在此成为明星,标准流利的语言,地道的专业素质,加上中国社会熏陶出来的高超处世本能,只要愿意忍受这里的高温和“平安无事喽”的生活,都足以在这里扬名立万。不仅是艺人,就是专家学者,在第8波道上谈文化、谈社会、谈金融风暴的,也能明显觉出,那些从大陆来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马来语、印度语波道的情形与第8波道差不多,不过是穿着民族服装的香港式的翻版。英语波道的节目质量要高些,但很多是直接利用西方国家的节目。还可以收到马来西亚的华语频道节目,单从语言水平上看,要比新加坡略胜一筹。新加坡如果真想发展华文教育,把它当成关乎民族文化未来的一件大事,而不仅仅着眼于跟中国做生意的话,起码第8波道的质量要提高,而且仅有一个第8波道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