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家乐福还真是一堂与民主有关的好课……(第2/3页)

在奥运火炬的传递中,的确有很多西方人,干得不漂亮干得很糟糕。当我看到火炬所到各地,华人华侨自发护卫火炬的情景时,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感动。然而我又替他们有些不平,有些国家有些城市有些人,原本可以多做一些事情并可以做得更好,让奥运火炬的传递更安全更顺畅更不被干扰,但现实是,他们没有做到。当然可以拿出很多理由,但一个城市的市长挂出横幅来迎合火炬阻挠者的时候,你怎么可以相信:他尽力了呢?

但是奥运火炬并不是北京的,它属于世界也属于全人类,有人捣乱,它捣的也是全世界的乱,我们完全可以更平静更从容一些。当看到身边有些人很委屈很“生气”的时候,我总是劝他们说:你一生气,人家就真的达到目的;而如果你不生气,并继续执著地做好自己该干的事,继续在奥运火炬传递中点燃激情传递梦想,那么捣乱者就会被人们以小丑的形象来留在记忆深处。用我们的平静与大气,给他们一个这样进入历史的机会吧!

不管有什么风雨和不平静,都能继续微笑地享受火炬传递,享受奥运盛会的光荣与梦想,你就一直是强者。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然而,几个小时之后,有人告诉我,有问题了,你评论后面跟帖的评论成千上万,骂你的多,快把这文章撤了吧!

我上网看了看,乐了,大多数骂我的逻辑是你反对抵制家乐福,就是支持法国,就是不爱国,就是汉奸!诸如此类。几乎很少有说理的,不过还是有同意我看法的人,在那儿势单力薄地分析道理,然而,在铺天盖地的骂声中,理性极其微弱。

我太理解这样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我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有一次与青春荷尔蒙有关的爱国主义激情爆发,像成人礼,也像与这个国家建立休戚与共关系的仪式。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用一场“文化大革命”释放了青春的激情,虽然你事后可以感慨:它差一点儿毁了这国家也差一点儿毁了那一代人,但不能怀疑的是,当他们青春之火最初燃烧的时候,是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国家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于是,他们追随革命口号一路绝尘而去。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用1989年春夏之交的风波,把自己投入到冷静的思考中,从此,不再年轻。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在1999年经历了美国“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网络与现实中的砖头,表达着他们的青春激情与这个国家的感情。

而对于生于八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的不顺利,悲情与委屈,激发出他们的青春与这个国家的关联。因此,我理解这种激情,甚至我曾经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我依然不同意这骂声中的简单逻辑。我突然感觉到:这真的是一堂与民主有关的好课。我不仅不会撤掉这篇原来无意写家乐福事件的文章,反而要认真思考,怎样与激情中的青年朋友交流。他们,是未来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基石,哪怕有百分之一骂我的人能听进去,哪怕有百分之十的人听不进去却可以悄悄地开始自己的思考,那都是一次好的交流。至于被骂,不重要,做了主持人,我就是“骂大”毕业的,更何况,中国的民主进程,注定会有很多人在被唾液淹没的过程中慢慢进步,那么唾液中的人,加我一个。

几天中,有很多媒体要采访我,最后,我在《南方周末》上发了一篇文章,算作是思考的一个结果。

民主的一个核心,是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也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利,抵制家乐福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打击别人不抵制家乐福的选择,这事就不对。因为民主社会,每个人都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在几天之内,出现家乐福门口停大车不让人进,甚至辱骂到家乐福购物的人,这就更加离谱。

抵制需要理由,抵制家乐福的理由是它的大股东资助藏独,但几天中事实早已澄清,没有此事,属于空穴来风。师出已无名,然而法不责众,大家找个理由一哄而起,完成之后一哄而散,理由反而不那么重要。激情是否可以建立在非事实的基础上?只要心中的爱国激情是对的,起跑线错了也没问题吗?那我们随时可以编造一个理由,然后开始所谓“正义行动”?

青春的激情来得快,去得却并不快。在这次火炬传递中,虽有抵制家乐福这样的事件发生,但“80后”群体开始走进了公众的内心,没有人怀疑,他们与这个国家之间的感情。时间过去了很久,陆续有很多年轻人与我交流那一段日子的感受,心平气和之后,其实大家的想法归于一致,“家乐福”是堂课,应当有助于我们进步。每一次激情都不应当成为上一次激情的简单复制,只有这样,激情才具有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