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第2/2页)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像一个又一个有创意的礼花,发射了,灿烂了,又慢慢地熄灭。

从头到尾,他是这礼花唯一的观众。

2000年底,我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但正如我领奖时所说:我是在替我的同行们领这个奖。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接见我们时对我说了一句话:“每个行业都需要品牌,你们这个行业也要打造品牌。”我想,这可不是要打造一个让自己获益的品牌,而是因品牌,让新闻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一次,他走了,开始深深地触动了我们。一群或主动或被动已经开始有些麻木的人们。

我当初的制片人、陈虻当初的战友,时间,几乎是在悲伤中跌跌撞撞地冲进了陈虻的灵堂,然后留下这样几句话:

虻虻,我从未有过的孤独,你曾是我最好的朋友!战友没了,战壕没了,冲锋也没了……只有怀念,只剩下过去的日子……

经历过旧日子的人们,看到这段话,都百感交集,不仅感慨时代的无情,也会反思自己的减速。

那一段送别陈虻的日子,集体悲凉,不仅是因为一个人走了,还有清醒地看到,或被动或主动地,理想也似乎走了很多。

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我最后写下这样的几句话。

“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

“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陈虻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

或许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该再次重复陈虻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只要继续走,就有可能!我依然愿意乐观地看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