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许多大师的人

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步,自己的心,道一句出来。

最近,朋友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玩笑地介绍那位新认识的朋友说:“他是一个认识许多大师的人!”

我一时之间听不出这是赞词还是贬词,但那位认识许多大师的人已经笑得很开心了,他肯定地说:“是真的,我认识许多大师。”于是,他如数家珍似的,把他认识的许多大师说了出来,光是做简介,如何认识,说过哪几句话,这样一个个大师下来,已花了一个多小时,听得我们耳花缭乱。

好不容易才觅得他喝一口茶的空隙,我说:“我们该上菜了吧!”

接着,他口中的“大师言行录”往往塞满了每一道菜,我们这些没有认识什么大师的人,只好听他胡乱地盖,加上他是那样多嘴,使我们只好埋头吃菜,但耳听大师言行来吃饭,真是有碍消化的。

可怜一餐饭吃得我们痛苦不堪,几乎是夹着尾巴逃出来,朋友一出门就脸带微笑地说:“你现在知道认识许多大师的人的厉害了吧!我保证下次在别的地方,他一定会说我的朋友林清玄怎么样怎么样。”

我说:“你别吓我,一来我又不是大师,二来刚刚吃饭的时候,我一句话也没说。”

朋友赶着去上班,我一个人沿街散步,想到像这种“认识许多大师的人”,在社会上也常见,只是情节各有轻重,它在本质上很像“认识许多富翁的人”“认识许多大官的人”“名片上挂了许多头衔的人”,似乎如果不这样抬身价,自己就一文不值了。

借大师来抬身价,那还是好的,更可悲的是言必称大师,其实与大师只有一面之缘,却说得像隔壁亲家一样;最可悲的是,听这种人说话,往往没有重点,他自己讲大师讲久了,已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旁听的人,不知道他是在表达观念呢?或只是背了许多大师的言行。

见到这等认识许多大师的人,益发使我觉得古代禅师说的“不与千圣同步,不与万法为侣”真是非常重要。

一个人应该培养自己的见地、感受、体验,在人生的观点或实践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如果一味以大师的思想为思想,以大师之语言为自己的见地,那就会沦于禅师所说的“担板汉”,仿佛担子上都挑着大师,反而失去自己的面目。

这意思并不是不需要大师,而是要以大师为启迪,不是以大师为自己的主体,也就是说大师可以做我们的火柴,而点燃的蜡烛则要自己储备。我们或者不会成为大师,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气质与本质,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总比做为偶戏的傀儡要好得多。

在每一出戏里,总有主角、配角,也有龙套,甚至有很多幕后的人物,对于一出好戏,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戏剧如此,人生亦然,最怕的是自己成为一出戏的道具还不自知呀!

万法是崇高的,千圣是伟大的,对于平凡渺小的我们有如林木森森,但一座森林里不能没有小花小草来点缀风姿,安于做小花小草,有时需要更深刻的勇气与识见。

禅家把开悟境界称为“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其中有深意在;又把一个人选择修行之路称为“不向如来行处行”,也是在肯定自己走自己的路。

大师是我们的典范,是我们的座标,是指南针而不是避雷针,我们要有自己的航道,才不会人云亦云,成为不会思考、失去创意的人。

来认识我们自己内在的那位大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