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命第一(第2/2页)

愚人回到家以后就光吃盐,吃到倒胃。

这个故事也是出于《百喻经》,佛陀说出了中道的可贵,他说有的修道人听说少吃饭可以得道,于是自己断食,结果徒然使身体败坏,对修道并没有帮助。就像愚人知道盐使食物美味而空吃盐的道理一样。

在世法上,所有一切的财宝、成功、名利,对于我们都只是盐一样的东西,味道当然是不错的,可是如果把重点放在财宝、成功、名利,而忘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此生的目的,那是本末倒置,是一种迷失与错乱。

可叹的是,愈来愈多的人只能看到盐,不能看到食物。

智慧命第一

从前,在波罗捺国,有一个贫困的人,只生了一个孩子。那时候正在闹饥荒,那人的家又特别穷,他为了养活儿子,就把自己的父母活活地埋在地里。

后来邻居问他:“你的父母到哪里去了?”

他说:“我的父母年龄大了,迟早都要死的,我先把他们埋了,把本来给父母的食物可以省下来,养育我的儿子,使他长大。”

邻人觉得有道理,便把自己的父母也埋了,如此辗转相传,便成为波罗捺国的习俗,大家生了孩子就把父母埋掉。

很久以后,该国有一个受人敬重的长者生下一孩子,那孩子第一次听到这项风俗就认为是错的,就想:“有什么方法,除去这个不好的习俗呢?”

于是对父亲请示,到外地远游读书,智慧日广,等他回到家里已进入中年了。因为习俗关系,他只好挖了一个很大的地穴,在地里为父亲盖好了一间很好的房子,给父亲最好的饮食,对父亲非常孝顺,心里却为如何革除这个风俗而苦恼,想着:“到底谁能帮我除去这不良的习俗呢?”

正想的时候,天神现身对他说:“我来帮你的忙吧!”

天神于是写了一张疏纸给国王,问国王说:“如果你能解答这疏纸上的四个问题,我就护卫你,如果不能解答,我七天内一定打破你的头分成七份,这四个问题是:

一者,何物是第一财?

二者,何物最为乐?

三者,何物味中胜?

四者,何物寿最长?

国王接到后非常惊慌,于是征求全国最有智慧的人,并且把问题贴在榜上,昭告天下说:“国中谁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皆满所愿。”那个长者子于是撕下文书解道:

信为第一财。

正法最为乐。

实语第一味。

智慧命第一。

国王看了很感动,就问他有什么愿。

他说:“大王,我的父亲年纪大了,按照我国的习俗应该埋掉,但我把他藏在地里,那是因为父亲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国王就问:“那你到底想求什么呢?”

他说:“更无所求,唯愿大王,去此恶法。”

国王觉得他说得有理,于是下诏去掉这个恶俗,并且宣告:“若有不孝于父母者,当重治其罪。”

这个故事出自《杂宝藏经》,是佛陀告诫弟子们应该孝顺父母,那个长者子,就是许多生世前的佛陀。

值得深思的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财宝是“信仰”,最快乐的事是“正法”,最有滋味的是“实语”,而寿命最长的是“智慧”,这四件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可见得实质的事物在价值上并不胜过抽象的事物。

我们想想,如果有一个人拥有花不完的金钱珠宝,自以为富有;他每天追逐欲望名利,自以为最快乐;他每天大吃大喝,自以为知道世上最好的滋味;他每天吃药进补,自以为可以长寿。

这样的人,比起一个有信仰、知正法、讲实语、有智慧的人,就显得卑下丑陋了。那么,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宁愿做什么样的人呢?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