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第2/3页)

我听了,疑惑地问我的朋友:“就是这么简单吗?”

“是呀!就这么简单!”

“好像不应该这样简单的,那么,‘如’是什么意思呢?‘是’是什么意思?‘我’是什么?‘闻’又是什么呢?”

朋友被我问得满头大汗,说没有人这样读佛经的,应该去找明师指点才行。我后来找到了明师,可却不是教读经的,而是教禅定与智慧的,于是“如是我闻”就成为心中的小石子,找不到落脚之地。

我找了许许多多关于经典的注释,发现“如是我闻”确可以更深入地来解释。

六祖慧能的解释是“如是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我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傅大士更进一步说明“如是”两字:“如者,众生之性,偶别千左,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加紧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在《金刚经百家集注》中有一位川禅师,他给“如是我闻”的解释更有意义,他说:“如如,明镜当台万象居。是是,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不二自在,名为真我,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颂曰:我我认着分明成为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风和。闻者,听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又云:切忌随他去。颂曰: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川禅师的文字真是美,境界也很高,可见得“如是我闻”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如如”是指我们心性的动静,它像明镜一样反映着我们的一切:“是是”则是指这种情况是确定不二的;“我我”是指佛性的永恒才是真我,开悟的时候就与我们的肉身合一;“闻闻”是指我们若有所闻皆是假象,因为所闻的一切都将变灭消失,要内外了无分别者真的听闻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其实,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果能细解,就能触及到佛教的基本精神,当一个修行者到达如如不动、是一不二、了破我执、平等无别的境地,也算修行有了成果了!

这四个字也是佛教里极重要的字。

在佛教经典里,“如”的意思是诸法的实相,《般若经》里,如是指空义;《法华经》里,如是中义。其实两者指的都是实相,佛教里的法门虽个个不同。它的法性,实际、理体则一味平等,这就是“如”,正是《维摩经》说的:“如者不二不异。”所以,如也是真如、如如不动之义。

《大智度论》把“如”字解释为:“诸法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就是如地属坚相,如水属湿相,如火属热相等等,是可变的。穿过这可变的事相,找到了不变的空相,就是实相。

“如”是实相的缘故,所以佛教里的一切佛都有十个名号,其中一即是“如来”。成实论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智度论说:“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引伸出来,对于一切契理的法叫“如法”,可称赞时叫“如是”,随顺己意叫“如意”,真实不妄的话叫“如语”,变化出来的种种事物叫“如幻”、“如化”。

可见,“如”是佛教中重要的字,一个人能如实空、如实智、如实知自心、如实修行、如如不动,就能体证到佛教修证的精妙之处。

“是”是定词,不像“如”有奥微之义,我在这里谨引《观无量寿经》的一段经文来说明:“诸佛如来是法界,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是到了“我”字,问题又大了,我是谁呢?佛教里指色、受、想、行、识和合者是为“假我”,破除这假我,真我即现前。真我在佛经以里有很多名称,“自性”“佛性”“神识”“八识心田”都是。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大乘起信论》说:“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说的无非是我们这个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不是真正的实我。

因此,佛教修行的道路,是先看清了假我无常,接着破掉对假我的执著、贪爱、傲慢,才能见到真正清净的自心,也才有解脱的可能。这正是先无我、我空,才能证得自性无垢的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