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贵(第2/3页)
可见佛像不是渺不可知,确是“头头是道”。
八十随形好,种种庄严
“八十随形好”,是说随着三十二相而产生的好,也是更细地分出佛的庄严之美,所以又称为“八十种好”。关于佛的八十种好,出自《法界次第》和《大乘义章》,对于佛的容颜有更细致的记载。
现在我们就来看佛的八十种好:
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弥高,不见其顶)二、鼻高不见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那罗延,天上力士之名)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译。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纹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纹明直。三十六、手纹长。三十七、手纹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即头圆)。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心与顶恒温热之意,因圣人死时或心或顶数日皆温)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圆满而不执著之意)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欢喜见佛永不厌倦满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我们看佛的八十种好,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佛的诸相圆满,但不离世相,使我们可以从佛法来观察世法,如果有一个人能具有八十种好中的几好,则虽不中,亦不远矣,不会是什么巨奸大恶之人。
二是,用来形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时常以动物为譬喻,例如眼睫如牛王、腹如鹿王、回旋如象王、仪容如狮子、行相如鹅王、马阴藏等等,可见众生平等,各有如来德相,我们在佛的《本生经》里看到佛陀的宿命,知道旨陀无始劫来曾投生在六道之中救拔众生,他是从众生成佛道的,成道时自然具有众生的种种相好庄严。
三是,佛的相虽是庄严美好,是最理想化的外表,但这些外表是人格伟大的象征与呈现,如果我们以这些外相来求如来,就容易落于断见,不能体贴到佛陀真正的本怀。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第三个问题尤其重要,在《金刚经》里就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谈到三十二相的问题。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你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是的是的,我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如果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现在我心开意解,知道佛所说的真意,确实不应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以外相来看我,以音声来祈求我,而不是以心来相应我的法身,这是人走向了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