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第二支箭(第2/2页)

佛陀曾说:“人的肉体(色)是无常,人的感觉(受)是无常,人的表象(想)是无常,人的意志(行)是无常,人的判断(识)是无常。”——照这样说不是四支箭,而是五支箭了。

明白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不应该放逸,都应该牢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好好精进努力,行善止恶。

不受第二支箭

第三个说法有关于箭,也是出自于《杂阿含经》。

佛陀有时会向弟子发问,这时往往他先有了极精辟的开示,当弟子无法回答的时候,他就把要说的教法说出,这样可以给弟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他就用这种方法来教导弟子,他问道:

“比丘们!没有受过我教法的人,遇见快乐的事会有快乐的感受,遇到痛苦的事会有痛苦的感受,遇到不苦不乐的事也会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同样的,受过我教法的人,也会遇见乐受,遇见苦受,遇见非苦非乐受。那么,我问你们,没有受教的人和已经受教的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

(这里所说的“受”,是“色受想行识”的受,是指人的感官接触外界的事象所产生的感觉、感情、感动与感受等等。)

弟子们不能回答佛陀的问题,于是说: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眼,但请世尊开示!”

佛陀说出了心中的答案,他说:

“比丘们!没有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就会悲叹万分,益加显得仿徨迷惑,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又中第二支箭一样,感到加倍的痛苦。相反的,受过教法的人,遭遇苦受,绝不致徒然悲叹,自乱手脚。所以说,受教的人之不同就是不受第二支箭。”

接着,佛陀也说了乐受,他说受教的人遇到乐受并不沉溺在快乐中陶醉,放逸了自己,因为一旦为陶醉于快乐而放逸,第二支箭马上就会带来苦受,则因快乐带来的痛苦就加倍了。

佛陀的意思是,佛教的修行者与一般人应该有这样的不同:不管是遇到什么苦乐爱憎,都能自然的感受,而不会有特别的沉迷执著,也就不会受制于苦乐爱憎,能从束缚中超脱出来。

一般人则在痛苦时受苦,痛苦过了很久还苦恼不堪;在快乐时过度放纵,快乐过去后,苦亦随生;爱别离,怨憎会也是这样——这就是第二支箭。

在《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一则大珠慧海禅师和有源律师的对话,最能表现这种“随时过,不为外境所转”的精神:

有律禅师来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

曰:“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百种须索,千般计较不也是第二支箭吗?

讲了佛陀有关箭的教化,联想起来,拔除人生的痛苦烦恼之毒箭是最要紧的事,因为人生是这样无常短暂迅速于箭,而为了拔除人生的痛苦,我们应该培养不受第二支箭的胸襟。

修行的人也有快乐,也有痛苦,但修行的人不迷惑于快乐,也不在痛苦中迷失。

一九八五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