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第2/2页)

无需对结局揣测过多,艺术会对它的热爱者做出筛选,“终成正果”者只能占其中一小部分,如果每一首诗歌都能够找到贴切的“词”,或者找到对每一首诗歌都贴切的“词”——“那适合我的词将由我的嘴说出”(《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散乱的沙砾就成了真正的金子。然而正如安琪所担心的:“善良的人并没有得到好的报应。”(《任性》)失败的可能性同样存在,更多的诗人面对琳琅满目的材料,却无法将它们组合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从《任性》看来,安琪已经找到了一些“词”,但仍然“在路上”。诗歌是一生的事情,我们无法知晓安琪已经找到的词与最理想的词之间还有多大的距离,但即使是为了她的诗歌理想,我们也应该心存敬意。

时间这条老狗,它不会让我梳妆打扮的

我将老去,但会赶在“老”之前,我善于制造事件

——《出场》

《中间代诗选》和《中间代诗全集》出版后,安琪由于对“中间代”的主动宣扬而备受瞩目,她对这一命名的情感深厚到有时候听不进别人的“异见”的地步,许多人因此将她当作一个诗歌活动家。对于安琪“制造事件”是为了“公利”还是“功利”,众说纷纭。我不知道安琪对那些“评语”的想法如何,但她肯定心有感触。在一篇文章中,安琪发表过这样的见解:“诗人有埋头案上琢磨诗艺不理窗外事的,有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活动的。前者当然获得赞扬,因为他们‘不浮躁’、‘耐得住寂寞’;后者呢,则黑锅一口又一口地背着。但是你想想,诗歌现场如果存在的都是前者的话,谁又来为诗歌做具体的事务呢?前者固然可嘉,后者也不应该被贬讽,而且后者也常常在做诗歌事业的同时把前者恭敬地‘端’出来,可谓两全其美。”(《我眼中的广西诗人》,见诗歌民刊《漆》2002年总第6期)可以把这段话当作安琪的自况和对流言的辩驳。众所周知,正直而有公心的活动家不仅不会贻误诗歌的正常发展,反而能让诗坛更丰富多彩。没有庞德·艾略特就很有可能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然而在中国,“活动家”却不是一个好听的词语,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投机分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就怪不得安琪要站出来为这一称谓正名了。

安琪太直率了,不善于也不屑于掩饰内心的喜恶。其实,只要“为诗歌做具体事务”确实是出于公心,那么不妨对流言报以一笑,时间长了,它自然就会如风中尘埃,无可奈何地仆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