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地(第3/3页)

我于是重新想起死亡这么回事,从此再也不能忘怀。这大概是三十多岁以后,父母慢慢老去,自己鬓毛渐白,生命消逝的感觉有如利刃切肤,又像沙漏演示时间那么形象具体。做个中国人在宿命里有诸多不幸,至少没有宗教可以安慰灵魂。有位朋友妻子患癌症故去了,他说当妻子知道自己病情以后,那种惶恐、痛苦和绝望简直令她如钝刀剜心。他妻子试着皈依上帝,可她跪在教堂里惟有失声痛哭。她已没法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一切都晚了。乐生恶死,或者贪生怕死,一直是中国人的寻常状态。活着就是为了死亡,这在西方本来是常识性的哲学命题,却是中国人不忍承认和信奉的。15世纪初,巴黎的一个墓地诞生了一幅被称作《死亡之舞》的壁画,画面上国王、农夫、教皇、文书、少女共舞,他们每个人都手挽一具僵尸,而这僵尸就是他们自己。《死亡之舞》从此以后以木刻、油画等多种形式流传所有基督教国家。壁画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每个人都与死亡共舞终生。西方甚至出版过《死亡艺术》这样的书,几百年畅销不衰,旨在告诉人们如何从容地迎接和面对死亡。

但中国人有没有关于死亡的智慧呢?我想也是有的,且不说老庄,且不说佛道,单是中国人寻常话语中不经意间就渗透着很多认识死亡的信息。比方说,从来就没有死去的人可以活过来告诉我们关于死亡的体验,但奇怪的是古今中国人都会说欲仙欲死这句话,把欲仙的极乐与死亡的感受等同。我看过一份医学研究报告,说爱导致的心跳频率与死导致的心跳频率相同。我能理解为什么欲仙就是欲死,我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毁灭生命也要去冒险、恋爱、吸毒、挑战自然极限,等等。萨德的小说写到虐恋,描写有种人只有在上吊时双脚悬空那个瞬间才能获得性高潮。我觉得可怕,但是可信。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很深的哲学命题:极乐状态就是一种自我迷失。彻底交出自己,甘心失去自我意识,由此找到人生最高快乐、最高价值。这看似荒谬,却是人生的真实。高尚如法国神秘宗教哲学家薇依,异端如色情小说家萨德,智慧如中国哲学家庄子,表面看相去万里,实际上殊途同归。薇依杀死自我,把自己彻底交给上帝;萨德追求极致性刺激,在痛苦恐惧中寻找迷失的天堂;庄子讲究物我两忘,以泯灭自我作为归于天地大化的最高境界。中国人日常话语中生死两极看似矛盾的表述还可随意列举许多,诸如快乐得要死和难过得要死,好玩死了和无聊死了,好得要死和坏得要死,好吃得要死和难吃得要死,等等。总之最好的、最美的、最快乐的、最动人的,似乎都散发着死亡气息。这也许就是中国式的智慧,面对死亡不太在意学理性的哲学思考,更不会由此诞生宗教,却有许多感性体悟。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今夜这篇文章收尾,正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是中国纪念已故先人的日子,敝乡俗称鬼节。乡人会焚香祭酒,做很多庄重的仪式。先人的幽灵都会飘然下山,享用后代的供奉。如果相信灵魂,那么今夜华夏大地便是鬼魅翩跹,似乎是中国式的“死亡之舞”。死亡同我们就是这么的贴近,这么的亲密无间!四十岁以后,我对死的态度很平和了。我们没有《死亡艺术》之类的书可以阅读,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求生本领,我们只能面向死亡学习死亡艺术。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而灾难、困厄、痛苦,等等,比幸福和快乐更能启迪人生。目睹亲友的死亡、缠绵自身的疾病、痛不欲生的失恋,都会教人洞穿生死的本质。我现在已经不怕死,不恨死,也不寻死。死亡同我只是有约在先的朋友,他终究会来找我的,我会乖乖儿跟他走。我只需从容淡泊地活着,承担些力所能及的责任,死亡就让他等在那里吧。稍有遗憾的是我自小就被造就成无神论者,既没有天堂或上界,也没有地狱或阴间,只能是来自大地又融入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