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花园(第2/2页)

他把握真实了:镜子里映出的还是镜子。但还有一点小小斑疵,他没有把自己拆掉。于是,用一根绳子,他把自己拉倒。镜园遗址还在,小说家后人经营一家挺有名气的照相馆,馆名“你看你”。

照片是“另一种形式”的镜子。

写到这一章,实在无话可说,要说也是第六章的话。为了求得“一种形式”上的四平八稳,即两两相对,故安排下这一章。有点像苏州评弹里的“弄堂书”。完全可以把这一章看作花园里的月洞门,现在,穿过这个月洞门,到第六章去吧。

草稿上的题目是《古老园林》,但我在这里不喜欢“园林”这词,隐逸味太重,用“花园”,似乎有点活气。“园林”与“花园”是两个概念。欧洲花园大都平实,结构上是直线的(大而化之的说法,英国就是例外),有阳光照耀的感觉;而中国园林蕴藉得很,可以说是曲线的,被月光浸润的所在。这是文化趣味上的不同带来,无所谓高下,但园林的出现,我以为对中国艺术中的两个门类是个冲击:

一为雕塑;

一为小说。

园林的主体是堆叠假山,造园人已把偌大的一块作为一件雕塑来处理了,所以对具体的雕塑品已无兴趣。欧洲人在花园里布置许多青铜或大理石雕塑,中国人只使用现成品:把太湖石搬进园林。我们把雕塑泛化了,泛化成一座座皇家园林或私人园林。

而小说的历来不昌盛,是因为识字阶级们大抵有园可游,园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章回小说:园林中的长廊——情节线;四季的变化——内容;也有高潮,那楼阁更上一层,风景也就迭出;而亭台中的楹联不就是回目吗?所以游古典园林,从前门进去是讲究,不要走后门。一派胡言。

我就是第一章中在纸上造园的老人,由于吴文化熏陶,尽管才过而立之年,想来也快百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