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孩子爱子旦真那杰游学小记(第2/5页)

但生命怎么重来?童年时光弥足珍贵,我决定冒险按照旦的意愿,放弃所有幼儿园所谓的学前教育,任由旦和乡里的孩子们每天在山野中自由成长……

转眼旦长到7岁时,我又一次面临选择。得知成都锦官新城小学以“关注孩子的心灵,快乐教学”为理念,2001年初秋,我带旦从拉萨赶到了成都。

学校在成都美领馆附近,漂亮、整洁。生活老师更对唯一的藏族孩子旦疼爱有加。每次周末去接旦,看到旦往她怀里钻,叫她王妈妈,我心里还真有点吃醋。

学校的体育课设计得也不错。不是单一跑步、跳高等体能训练,而是比赛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课变成体育大赛,从中培养团队精神,所以旦小学一年级就成了优秀的足球守门员,又选修了武术课,很是威风。

一年后,“非典”蔓延,旦的学校也提前停课了。我带他又回到了拉萨。

拉萨的教育体制和全国一样:学生的升学率、考试成绩要和教师的职称、奖金等挂钩,但比起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拉萨的家长与学校共同压迫学习的程度却大不相同。这要归功于祖辈的古训:“不要执著世间万事万物,而要关照内心。”这种世代相传渗入血脉的人生价值观念,使孩子们相对汉地同龄人,受到的学习压迫要少得多。西藏的孩子虽不能在中国考试中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快乐心灵却是独有的。

我的旦回到拉萨读小学,所以能挤出大把时间玩耍。常常玩得满身尘土,裤子和鞋子也破了洞。一次,家里来了一拨内地的朋友,给旦带来了很多糖果和礼物,望着园子里一大群孩子,他们问我哪个是旦。我叫了好几声,顽皮的旦才怯怯地从孩子堆里站出来。他裤子爬树时划破了,头发上落满了树叶和草屑,脸上脏兮兮的,鞋子洞里露出的脚趾粘满了黑泥,客人们惊愕地看看旦,又吃惊地看我,原来,我的布鞋也有一个洞,也没穿袜子,我在娘热乡家园里,也成天随心所欲地跟着孩子们在田野乡间玩——客人们惊异着但似乎被感染了,举起相机,追着孩子们卡嚓咔嚓地拍照满园子跑,有的掉进我家溪水里还在笑。望着转眼成了一场童心大联欢的家宴,我想也许这种孩子般心灵的快乐在内地社会已是一种罕见。在内地,我吃惊地看到最疯的竟是公园里的老人,画上舞台妆从早到晚又唱又跳;中年人都在埋头拼命挣钱;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学习上课,都被关在教室和家里,看不到孩子们玩耍的身影,觉得很是一种变态的现象。

所以感谢西藏,伴随旦的童年和少年,安详和谐的时光令我们此生难忘。

每天早晨十点左右,差不多睡到自然醒,我们慢慢起来,太阳好极了,旦的朋友旺堆,陪着旦去到仓拉老师家补习藏文。

夜里下过雨的青稞地里,青稞麦芒上挂满了露珠,阳光穿过天上的云朵,像一个个法幢落下来,在微风的轻抚中缓缓旋转着。旦和旺堆一蹦一跳地在前面跑,不时惊飞地里的鸟雀。

“慢点宝贝……”我有些跟不上了。

“妈妈,你回去吧,旺堆会陪着我的。”旦对我说。旺堆卷着裤腿,他比旦大三岁,比旦高半个头。

“阿姨,您放心吧,我好好看着旦,您回去吧。”旺堆懂事地说。自从搬到娘热乡住,旦有了一大群旺堆这样的农村孩子做朋友。孩子们每天等旦放学,和旦不是在山上跑就是在墙上跳或者光着屁股在河里扑腾,从不会乖乖在地面上待着。旦和他们在一起变得又野又黑,他入考拉萨重点小学时故意不好好做题,就为跟这些小伙伴在娘热乡一起读书。

仓拉是一位非常慈祥有爱心的乡村老师。对调皮的旦,她教育有方,给旦补一会儿课,又陪他打一会儿扑克,还买了很多吃的哄旦。因为太疼爱旦,旦不怕她,补课时总急着和等在外面的旺堆去玩。一次,仓拉老师拿来棍子吓唬旦,旦抢过棍子还掰断了——

为让旦集中精力补习藏文,我叫旺堆送了旦就回来。那个暑假旺堆住在我家长胖了,小肚子变得圆鼓鼓的。村里其他孩子也天天来我家玩,开饭的时候,如果我给旦搞特殊,菜分得多些,旦就拒绝吃。我只好每天煮一大锅菜和米饭,给每个孩子一人发一个盘子,一半盛米饭,一半盛菜。这群野孩子吃饭时可是文雅啊!一双双黑黑的小手捧着盘子,低头默默吃着,不说笑,不发出咀嚼声,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自觉地洗干净,但放下盘子,他们又恢复顽皮本性,开始嬉闹……

旦小学二年级入读娘热乡小学时,经仓拉老师用心补习,旦在两个月的暑假期间已读完小学一年级的藏文课,他的藏文字体非常漂亮,加上汉文在成都学过,学习成绩很不错,被选为学校的主持人。隔着不远的院墙,每天早上十点半,我能听到旦主持课间操的稚嫩的童声。那时,家里还没找到保姆,中午放学回家,旦会带来住在六村的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孩,要我为她提供午餐,再让她帮我洗碗,干点家务。下午放学回来,旦至少能带来十个同学,在旺堆的指挥下,孩子们帮我扫楼顶的积水,给园子里树苗浇水,还帮着扫地打扫卫生。完了以后,旺堆命令孩子们站成一排,轮到我给孩子们发奖金了。记得第一次,我给孩子们一人发了一块钱,旺堆忙跑过来在我耳边说:“阿姨,太多了,一人发两角就够了。”我望着旺堆问:“那给你发多少呢?”旺堆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傻旦跑过来说:“发一百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