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的事(第2/3页)

这样,我原本以为非得装满半卡车的羊毛,立刻变成结结实实的六大坨(我家两坨,爷爷家四坨),只需三峰骆驼就可以驮走了,哪里还需要装袋子!

干这些活的时候,一直下着大雨,大家冒着雨干了很久很久。而这堆羊毛之前堆了两天都没人管,也不知头两天天晴的时候大家都干什么去了……再一想,莫非淋了雨的羊毛更好打卷儿?

孩子也不怕淋雨,围在旁边兴奋地看着,极想插把手。对他们来说,劳动无比神奇,劳动中的大人们也极富魅力。他们已经把看到的一切烂熟于心,等长大了,一上手,定会做得自然而然,熟门熟路。

并不是所有的羊毛都卖掉,家人会把最好的羊毛留下一部分,在耶克阿恰经营弹花机的小店里弹开了,再带回来制作各种羊毛制品。

弹花机非常厉害,能迅速把板结成块的羊毛片弹打得蓬松又均匀。在没有弹花机的年代里,主妇们只能用双手慢慢撕松羊毛,再以柔软的柳枝千万遍地抽打,工作量相当大。而汉族人则用弹花弓子弹,那玩意儿虽然比柳条省力一点儿,但未免太长太大了,不便携带,不适用于游牧生活。

弹松的羊毛可以用来捻线、搓绳子、擀毡。捻出的线用来缝制花毡,染出各种颜色后则用来绣花毡,还能编缠彩色的芨芨草席,这种草席用来围在毡房的房架子四周。而羊毛绳合成股,有粗有细,系骆驼、捆包裹,各有用途。毡片的用途则更大了,从毡房本身,到坐卧的花毡,到头上的帽子、脚下的鞋垫、保暖的毡袜、毡筒……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城里市场也销售各种机制的毡袜、毡筒,便宜又好看,牧人很少再自制了。但花毡的制作却是机器难以替代的。花毡是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主妇们表现才情的最重要的创作阵地。

进入冬库尔牧场后,妈妈就开始不停捻线了。她顺着一个方向,把弹松的骆驼绒毛或细羊毛反复撕扯,再把扯顺的毛摊成一长溜薄片,裹上一绺撕顺的粗羊毛,卷为一束,蘸点水,揉成一个个小团。这样的小团便可用来捻线了。一根绳子里,粗毛掺得多,就结实;绒毛多,就柔软。

一小个毛团能捻一米多长的绳线,一天就能捻出一大把线。才开始我还担心捻这么多线怎么用得完,后来才知根本不够用,还得另外买毛线代替。

扎克拜妈妈整天纺锤不离身。赶牛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往草地上一坐,掏出纺锤就搓转起来。哪怕傍晚赶羊入圈前只有两分钟闲暇,她也一边望着已经爬到半山腰的羊群,一边跪坐在羊圈边争分夺秒地捻啊捻。莎里帕罕妈妈也同样如此,过来串个门,也会边喝茶边捻。两个妈妈一起走在山路上时,有时为某个惊人的话题停下脚步,就地坐下讨论许久。讨论的同时,不忘掏出各自的纺锤。

莎里帕罕妈妈的纺锤和扎克拜妈妈的不太一样,捻杆下的锤状物不是铅饼,而是一块坚硬的、半球形的木头,还刷了红漆,刻着花纹。再仔细一看,居然是一个小毡房的造型!上面不仅有门有天窗,还刻出了缠绕在毡房外的宽带子“特列蔑包”。虽然雕刻水平相当业余,但想法蛮别致。

纺出的线,不久后染上颜色,细密地缝进生活的各个角落,暗暗地紧绷着,一根一根的纤维,耐心地承受着生活的种种磨损,缓慢而马不停蹄地涣散。而新的线也马不停蹄地在妈妈手中搓转成形,一根一根进入生活之中。

比起捻线,搓绳子的活计就辛苦多了,全凭妈妈一双手掌。先搓出细的,再合股成粗一些的,再合成更粗的……整个六月,妈妈的手掌边缘一直布满伤口,手指也破破烂烂的。

而最粗的绳子,跟小鸡蛋一样粗,双手根本使不上劲,就得靠大家的力量了。在搬家头一天拆毡房时,大家把三股二十多米长的中粗绳绷在房架子上,接头处呈“丁”字形巧妙地自然穿插。然后男孩子们用木棍各绞住一股绳子顺着同一方向拧,狠狠地给绳子上劲。拧紧后,斯马胡力在房架另一头拽住“丁”字形的绳头,从反方向一点一点抽取,绳子便自然地拧成了形,又紧又粗又匀,一点儿也不比机器打出来的差。

绳子合股到最后,妈妈把三截越来越细的绳头合股,再辟为四股,交叉着搓为两股。最后裹一块布,用细细的针脚固定。这样,绳头又漂亮又结实。要我的话,处理这种事,只会在末梢打个结儿了事。

“特列蔑包”是另一种羊毛制品,就是手织的长带子。它们作为更美观的绳子,用来缠绕在毡房内外,固定壁毯、毡盖之类的物品,有的也会作为装饰花边缝在花毡上。制作原理与纺布一样,也分经纬线,也会用到梭子。这种带子就是用染了颜色的羊毛线编织的。当然,现在很多女人喜欢以腈纶毛代替羊毛线,编出来的带子色彩更丰富,且更均匀、柔软。这种带子,窄的不过一指宽,宽的能达一尺。我见过的最宽的带子是冬库尔的阿依努儿编织的,足有一尺半宽,配了十几种颜色!图案繁复至极。她用的是专门编“特列蔑包”的木架子,支在家门口的草地上,各色毛线散落一地,梭子别在中央,分开已经编好的部分和仅仅只是绷着经线的部分。看在眼里,感觉奇妙异常,尤其这架子支在这样一处幽静美丽的山谷里,似乎眼下这根华美的带子是阿依努儿直接从四面的天然风景中一滴一滴榨取所需色彩,紧紧拧成一束,像拧湿衣服那样拧啊拧啊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