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第4/6页)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①、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②,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③乐人,自过七夕,便般④《目连救母》杂剧⑤,直至五十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⑥,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⑦。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⑧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油饼、馂豏⑨、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⑩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

[注释]

①种生:把绿豆、小豆、小麦等粮食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生芽,叫做“种生”。见上节“七夕”中的记述。②盂兰盆:盂兰,梵语为乌蓝婆拿,意译为“救倒悬”,盆为食器。谓用百味五果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请佛降恩以解众生倒悬之苦。佛经有《盂兰盆经》,讲说盂兰盆的缘起以及修行的方法。宋代有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的风习。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云:“今世每七月十五日,营僧尼供,谓之盂兰斋者。”③构肆:即勾栏瓦肆。因“勾栏”也写作“构栏”。见卷之二“东角楼街巷”注④。④般:即“搬”的通假字,搬演杂剧之意。⑤《目连救母》杂剧:演述目连故事的戏曲由来已久,北宋时出现的《目连救母》杂剧已是比较长的连台本戏,可以连续演出七天。后来明代又出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有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地方戏有《目连传》、《目连救母》等,总称为“目连戏”。⑥练叶:即竹叶。《庄子·秋水》中云“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练实即竹实,后世亦称竹叶为练叶。⑦洗手花:宋代称鸡冠花为洗手花,并在中元节时用它供奉祖先。百岁寓翁《枫窗小牍》卷下云:“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⑧穄(jì)米:一种谷物,也叫糜子,去壳后的米称为黄米。⑨馂豏:一种食品。见卷之三“马行街铺席”一节注①。⑩道者院:见卷之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一节注⑥。祠部十道:祠部为古代官名。三国魏时设有祠部尚书,掌礼制,晋以后因之,北周改为礼部。隋唐时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专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及僧尼之事。北宋时设祠部郎中,见《宋吏·职官三》。这里说“祠部十道”,当是指祠部下属的各个部门。

[译文]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节前的几天里,街上有出售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等物品的,也有人用纸糊的木架子摆放上物品转悠着叫卖的。潘楼及城内东西的瓦肆里,和七夕一样,热闹的地方也有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的东西,以及印刷、出售《尊胜目连经》。又有将竹竿砍成三截,高三五尺,上端编织成灯窝的形状,叫做“盂兰盆”,挂搭一些衣服及冥钱在上面烧掉。勾栏瓦肆里的艺人,从七夕过后,便开始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日止,观看的人每天成倍增加。中元节的前一天,城中即有人卖竹叶了,祭祀时用其铺衬桌面。又有卖麻谷窠儿的,也是用来在祭祀时系在桌子腿上,意在向祖先报告秋天的好收成。还有卖鸡冠花的,又叫做“洗手花”。十五日给祖先上供斋饭,刚天亮就有人卖穄米饭的,挨家挨户地叫卖,也有向祖先报告秋天好收成之意。还有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等食品的。城外有新坟的人家,要前往拜祭扫墓。宫中也派车马往道者院去祭扫。道者院及祠部下属的各个部门,举办盛大的集会,焚烧纸钱堆成的钱山,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军士们,设置超度孤苦亡灵的道场。

立秋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①上市,则梁门里李和②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③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注释]

①鸡头:一种水生植物,俗称鸡头菱,种子名叫芡实。②李和:北宋末汴京城里善炒栗子的一个生意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曾记其事迹云:“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恺,出使虏廷,至燕山,总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泪而去。”这里记李和店里鸡头最盛,看来他不仅会炒栗子,而且也善于炒芡实。③金合:即金盒。“合”是“盒”的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