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有八卦

荆轲刺秦王,离开燕国的时候,好友高渐离为他击筑唱歌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话说高渐离的名字“渐离”二字,是什么意思?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给出答案:渐离是古代一种鱼的名字。看,鱼是不是也有点英雄气了?

苏东坡《后赤壁赋》讲到吃鱼:“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问题:这打上来的是什么鱼?

南宋官员朱翌肯定地说:鳜鱼啊。巨口细鳞,《说文》上说的,鳜鱼。

这是和鱼有关的趣味问题。鱼不会说话,但绝对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至少,在古代是这样。

宋朝的《续墨客挥犀》里就说,南海鱼里有一种,脑袋是石头的,叫作鱼。有啥用处呢?它的石头脑袋可以拿来做餐具,如果吃的里面有毒,必然会爆裂,用以示警。这种鱼脑袋餐具制作非常精美,“明莹如琥珀”,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喜欢把它当工艺品把玩,好多人根本不知道实际是干啥的。

当然,这个记载可以认为是无稽之谈,也说明古人对鱼不太了解。鱼要有个石头脑袋,在水里怎么游啊?还不一下水就倒栽葱了?

但还真有石头鱼,不是长得像石头,而是石头里长的。清代诗人宋荦说,他的朋友沈仁伯在云南永平就吃到过石头里凿出来的鱼。那鱼破石而得,长才盈寸,味道却十分肥美。

多小的鱼都不会生在石头里,也许,是跟着泉水流到石缝中去的吧。

比这更邪乎的还有。明朝张岱《夜航船》说,汉武帝伐昆明前,要练习水军,挖了个大水池。为了逼真,还用石头雕刻了一条大鲸鱼放水里。一到雷雨天这鱼会叫唤,“须尾皆动”。还真有人到池子边去钓它——汉武帝睡觉时,梦见鲸鱼央求他,帮着把鱼钩去了。第二天到池子里一查,鱼嘴上果真有个铁钩子。

鱼有小鱼。《尔雅》说,当时把特别小的鱼叫作鱼婢,也叫作妾鱼,就是小丫鬟小老婆鱼。《夜航船》还说,惠州有一种黄雀鱼,八月变成黄雀上树,十月又变成鱼飞到海里。不知道惠州现在还有没有这种鱼。特别小的鱼用来干什么呢?喂猫啊。宋朝的书里就讲过,临安做小买卖,有卖猫窝猫鱼的。《梦粱录》里说,凡宅舍养猫,则每日有人供鱼(鱼和泥鳅)。宋朝的猫,生活多好啊。

当然,鱼和其他动物比起来还有个特点,小是真小,要是大起来,就大得没边儿了。能有多大呢?唐朝《封氏闻见记》的作者封演就讲过,他在海州的时候,看到有工匠做屏风,手里拿着一束像竹篾一样的黑乎乎的东西。问是干吗用的,工匠说,这是大鱼的鳃毛,用来做屏风贴的。几十年前,东海里有大鱼搁浅死在岸上,工匠们就收集到了这种鳃毛,没啥别的用处,只能做屏风贴。几十年下来,已经用掉无数了,可还没用完。封演描述,鱼鳃毛宽大约一寸,长大约四五尺,粗的一头是正方形,细的一头像猪鬃,上面还有奇纹异色,光泽像水牛角。封演感叹说,他所看见的大鱼,鳃毛也不到一寸,这鱼有这么长的鳃毛,那得多大啊?

古代对于飞鱼也有记载。《夜航船》写道:晋吴隶筑鱼塞于湖,忽闻空中云:“晚有大鱼攻塞,勿杀。”须臾,大鱼果至,群鱼从之。隶误杀大鱼,是夕风雨横作,鱼悉飞树上。其实,鱼飞树上和杀没杀大鱼没关系,倒真有可能是碰到龙卷风了,刮上去的。类似的记载,金朝元好问《续夷坚志》也有:济源河水中有鱼飞起,鸟雀啄之而落,人吃了没什么异样。还有个安贤镇,平时不刮风,有天天上突然掉下七八条鱼来,比济源的要小些。元好问写到,陶朱种鱼法说,养鱼池子里一定要养鳖,要不然鱼就会飞走——不知道有没有根据,但以上诸条,看上去都像是刮风造成的。

在古书里,还有几则有意思的记载。一条在《夜航船》上,说“陇州鱼龙川有鱼,五色,人不敢取。杜甫诗‘水落鱼龙川’,即此”。另外一条,则在宋朝岳珂的《史》上,说有养鱼的人能让鲤鱼或者鲫鱼成为金色,其中鲫鱼要比鲤鱼贵。有钱人会在园子中凿出池子,放养这种金鱼,以供把玩。养鱼人还不肯说出鱼变金色的奥妙所在,有人传说,用沟渠里生的小红虫子喂养,鱼就会先变成银色,再变成黄色,最后成为金色,整个过程要一百天左右。还有雪白质地黑色花纹的,叫“玳瑁鱼”,更加漂亮。而南宋叛将吴曦从杭州回四川时,曾经用三艘巨舰载着各种观赏鱼,舰船上养鱼用的是西湖上的水。由于只有杭州人会养,还带上了好几个养鱼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金鱼之类的观赏鱼从唐朝就有,但都是野生的,人们还把它们视为神物。到了宋朝,就有人工养殖的了,不过还是稀罕物,价格不菲,也很难弄到。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小金鱼小锦鲤,一元一条,寻常人家都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