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第2/2页)

至于罐头瓶、酒瓶等玻璃类和纸箱、纸板等硬纸张类,以及报纸、杂志等软纸张类、金属罐头类等,该清洗的清洗干净,攒一段时间集中拎到较远地方的垃圾处理总站分门别类扔掉。有害垃圾诸如过期药品、电池等,需要专门处理。有的垃圾处理站设有电池回收箱,可以直接投放。如若不然,则需登录垃圾处理网站进行询问处理。

北欧亦没有废品收购站,但是很多靠捡瓶子为生的人却靠此竟可以维持生计,因为在各大小超市却设有可乐瓶或矿泉水瓶等的回收机器。根据瓶大小,材质不一,一元两元不等,丢进去就会变成可兑换钱的票。因此一到夏天烧烤季,大大小小的草坪上到处都是背着蛇皮口袋捡瓶子的中东或亚太面孔。可别小看这一项收入,即便是在很多当地瑞典人的家庭里,这也是决定孩子们荷包丰俭的重要项目,买个糖果或者心爱玩具什么的,此项收入可比给妈妈爸爸剪草坪轻松多。所以饮料喝完,大家都乐于看看瓶身上是否印有可循环利用的标志和钱数。

每一个居民区附近都有一个分类垃圾处理点

北欧深入生活的垃圾分类习惯,其核心便是积极、不懈地长期推广与普及。说垃圾分类是北欧孩童早教的一部分,一点儿也不为过。几乎每个北欧人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经常被妈妈或爸爸推在婴儿车里,去小区附近的垃圾集中处理站分门别类地扔垃圾。等到有动手能力可以自己吃饭的时候,妈妈爸爸就会教他什么样的垃圾丢在什么样的袋子里,最好不要丢错——否则小胖手还得伸进食物垃圾、牛皮纸袋里将丢错的塑料薄膜捡出来。

长年累月的教导,于是再忘性大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什么垃圾该扔哪儿。同时,双管齐下的是学校里的教育。妈妈爸爸教会你不要乱扔垃圾,学校里则进行垃圾深埋实验,形而上地告诉你为什么不可以乱扔垃圾。理论联系实际,北欧人个个都成了垃圾分类的高手。垃圾分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设若不这么做,那简直像厨房里杀活鸡一样让他们不能接受。

北欧的环境优美,实在与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箱密切相关。垃圾箱一般都设在车站、沿街、店铺附近。人流量大的火车站、市中心等,垃圾桶更是十步一个。有的国家以大桶的不同颜色代表分类垃圾的丢弃,比如美国纽约纸类垃圾放在蓝色桶中、玻璃类则放在绿色桶中。而在北欧国家,比如瑞典,都是以图例标识分类垃圾,即使语言不通,看图也知道应把垃圾扔在哪里。

近年来从德国开始蔓延起“绿能小镇”的建设,渐渐风靡欧洲。所谓绿能小镇,就是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使用再生能源自给自足的镇区。再生能源中的风力、水力、废热等,皆可用来发电和制造新的能源。虽然风靡欧洲的绿能小镇建设目前在中国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诚如“绿能”的身体力行者所言:物尽其用才是王道,并非言环保必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