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小街(第7/8页)

T的父母是谁?可能就是F医生的父母,也可能就是Z的叔叔和婶婶——不过这可能是我的错觉。但是我没有办法摆脱开我的错觉,我一想起T的父亲,飘来的就是Z的叔叔晚年的形象。

我只知道T的父亲有一段独特的历史,是Z的叔叔所没有的。那还是战争年代,在一条河上,T的父亲和T的伯父都是那条河上的船夫。有一天几个红军到了河边要过河去,而且后面有敌人追来。兄弟俩都是穷苦人而且都赞成红军,哥哥对弟弟说:“你的船把红军渡过去,我的船把敌人引开。”就这样T的父亲把几个红军渡过河去,想想自己已没有了归路,便跟随那几个红军去参加了革命。T的伯父九死一生居然逃脱了敌人的罗网,在外乡流落多年,后来仍回到那条河上去摆渡了。除此之外我对T的父亲再无所知,除此之外,T的父亲与Z的叔叔混淆不清。甚至Z的叔叔晚年的形象,把F医生的父亲也牵扯进去,我的印象常把他们混为一谈。

Z没想到,母亲对弟弟的恋爱也抱了一种好运将临的期待。但在这件事上,母亲甚至不如继父光明磊落。继父自始至终赞成HJ的选择,在T的父亲蒙冤(被打成叛徒)之时他也未改初衷。而母亲,则是在T的父亲平反复职之后,才赞成了小儿子的选择的。终于有一天,历史证明了那个酒鬼的英明,Z的继父便站在街头那块空地上向人们吹嘘:“我活了快一轮儿了,这点儿事情我能看不明白?忠臣遭贬,奸佞弄权的事我见得多啦!(我想他的那些历史知识,一定来源于京戏。)告诉你们,喝酒的未必都糊涂,不喝酒的也未必就明白。”

那一年可能是1977年也可能是1978年。青年厨师HJ仍然坚持不懈地长跑,朝着T的方向。

青年画家在那一年搬离了继父的小院儿,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他所在工厂的一间仓库。Z把那仓库改成了自己的画室兼宿舍。初春,天上地上都是杨花,一年四季画室四周都是商贩们的叫卖声。这画室独自的寂静,将在女教师O的心里吹进一股清风或者引动一场风暴。_这画室兼宿舍的阴暗和简陋,将令O感动涕零。画室的主人身居闹市甘于清贫寂寞,一心在他的画布和油彩上,其出众的才华和超凡的意志将赢得O的仰望和崇拜。

147

HJ的长跑中断了三天又继续了八年之后,有一天,那个酒鬼收到了一封从挪威或者丹麦——这不重要——寄来的信。信是用英文写的,幸而HJ八年来一直在学英语,虽然水平徘徊不前,但借助英汉词典总算把那封信大致弄明白了。

“爸,你是不是救过一个英国人的命?”

那酒鬼愣一下。

“你是不是在一个英国人家里干过活儿?”

那酒鬼喊道:“放屁!”

“妈,您快让爸去用凉水冲个头吧,我这儿跟他说正事呢。”

酒鬼用凉水冲了头,回来问小儿子:“这信,咱是不是得赶紧烧了?”

“干嘛?”

“弄不好,再算我个里通外国?”

“哎哟喂,都什么年月了你知道吗?现在的人,都还巴不得有个外国亲戚呢。”

“噢,”酒鬼沉吟半晌,说:“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在一个英国牧师家里干过两年,没干别的,也是侍弄花。”

“对对,牧师,是牧师,信上写的是牧师。”

“他还活着?”

“那个牧师已经死了,前几年死的。这信是她女儿写来的。”

“他女儿?呵,那时候她才刚刚会走路哇,她怎么会记得我呢?”

“信上说,她父亲一直想找到你,说是你在最危险的时候帮助过他们,救了他一家人的命,可前些年他没办法找到你,他知道他要是给你写信,要么你收不到,要么反倒会给你惹来麻烦……”

“那是闹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不光找中国人的麻烦,也找英国人的麻烦,我带着那个牧师一家人逃到咱们老家去躲了几个月。就这么点儿事。他还说什么?”

“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让他女儿继续找你。他写下了你当年的地址,说一旦中国开放了让他女儿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你。”

酒鬼看看那信封上的地址——歪歪扭扭的一行中国字,于是感叹他在这个小院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

“找我干嘛?”

“信上说,她父亲要她为你做些事……”

“我没事。我有‘二锅头’就没事。”

“她还说,你的孩子要是想出国留学,她可以帮忙。”

“我不去。”

“谁说让你去了?说的是我姐我哥或者我。”

“你想去?”

“那还用说?爸,妈,我去留学怎么样?”

“英国?”

“信上说,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洲,哪儿都行!”HJ非常兴奋,“妈,您说我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