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调门不一定是好事(第2/3页)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只有壮烈牺牲了的人才有权要求别人在必要时壮烈,我们的哲学会不会变成胆小鬼乃至叛徒的哲学呢?这又是一个人生的悖论了。

我们设想一下另一种高调选择之可能:就是说需要选择的不是两个坏人中的不更坏的一个,而是在两个极好极好的人中选择最最好的。也就是说是两利中的选择。这令人想起俄罗斯民歌《山楂树》,树下的姑娘面对的是“两个一样好”的青年人,但是二者不可得兼的形势却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如果幸福的姑娘久久不能在两个一样好的青年人中做出应有的选择,那么她就很可能要遭遇道德上、舆论上,直至人身安全上的麻烦。这也是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两利的结果产生了两害,就是说,你必须考虑:选择而有失误与迟迟不做选择的优柔寡断相比,这两害究竟哪个更轻呢?这值得三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个比喻既高调又低调。从人的本性来说,其实是想要既食鱼又食熊掌的,但是人生在世并非什么百分点都可以占全了的——这又貌似低调了。孟子用这个二者不可得兼的比喻指向的却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的惊天动地的大问题,要求的是做出“舍生而取义也”的壮烈选择。这说明,低调与高调并非截然对立,低调地面对现实也会在必要时做出崇高壮烈的决定。

自然也有轻松的选择,例如购物。购物是在诸多利当中的选择。(也有害吧,起码你得交钱。)做这样的选择时最容易发生的情况是犹豫不决与动摇反悔,反悔了再去退货。购物的时候愈是犹豫不定、费尽心机的人,愈是容易在购后退货。可叹的是,他或她忘记了本应在无尽的挑剔占用了大量宝贵时间与为了节约时间宁可少挑剔一点、马虎一点之间选择。可惜的是人生中的许多选择的改变远远不像购物退货这样方便。于是人们发明了口号,叫作无悔,叫作义无反顾。无悔无反顾是可以的,而且这精神常常是伟大的,当你从事一件崇高的事情的时候必须如此。当你回顾做得并不漂亮的某些事的时候怎么样呢?有时候也要强调一下至今不悔之类,因为有些事老是悔,老是反顾,老是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就会弄得十分糟糕,也就是说比硬着头皮顶住有害多了。但把某种坚决与无奈变成高调,就可能有些愚蠢了。我们究竟是不是已经够聪明乃至过分聪明了呢?其实人类是常常干蠢事的,一件蠢事也许会干几十年几百年,一种错误可以犯许多次。例如几千年前的秦始皇就派人寻找不死药,而至今人们仍在追求神秘的方术或在传媒中做“准不死药”的补药广告。

我看过一部法国影片,描写一个资深警察与一个黑手党头子斗争,为了逮住尚无足够犯罪证据的坏人,老警察采用了许多非法手段——从溜门撬锁到肉刑逼供。这使我深有警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说是世界性的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以之来说明人民对反动派的专政也许是非常贴切的表述。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如果这样做,你对我不仁所以我对你不义,你对我狡猾所以我就对你搞阴谋,会不会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呢?就是说,对人际的过分的斗争,我们是不是应该警惕斗争双方的某种趋同的可能呢?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一方有点狭隘、自私、暴躁、琐碎,动不动发歇斯底里,而另一方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奉陪到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斗争,这一方会不会也变得至少是显得同样狭隘、自私、暴躁、琐碎、歇斯底里起来呢?我看很有这种危险。以文坛而论,如果论战双方同样尖酸刻薄,同样意气用事,同样与人为恶,同样强词夺理,同样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读者会怎么想呢?他能想象其中的一方是真理另一方是谬误,一方是天使另一方是魔鬼,一方是玫瑰另一方是狗屎吗?

在人际关系上,很多情况下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斗争中会出现双方趋同的征兆。如果耽于斗争,如果忽视了自己的主要任务、主要工作,如果发展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那一套,那么你就应该以你的对手为镜子照照你自己了。

在这个意义上,一定条件下的不争论确是明智之举,当然不是绝对的。设一个靶子,将之绝对化,再滔滔不绝地批评之,可笑也。我一定永远反思、永远警惕这种与之趋同的可能性。两害相衡,我宁愿选择置之不理。

人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从我个人和旁人的经验看来,对自己估计过高,暗暗地自恋是最常犯的一种。你爱来爱去,常常是在爱自己。人也真是的,老是觉得自己聪明,自己善良,自己为别人做了好事,自己写出了天下最好的文章,自己理应受到也确已受到了别人的拥护、赞同、跟随直至爱戴,自己理应得到这个再得到那个,等等。人还多半觉得自己很重要,很有力量,觉得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人爱听对自己有利的言语,慢慢也学会了讲别人爱听的言语,听多了、说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开始是喜欢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后来是有什么信什么,来什么收下什么;再发展到想什么干什么,干什么信什么;自己起动,自己运转,自己反馈,自己论证——实际上是自我封闭循环。等到一旦发觉事物并非如此,还以为是别人骗了自己,还愤世嫉俗地以为自己是更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