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世界

现在的北京人,真正住过四合院的并不多。对四合院的种种情愫,恐怕更多的是来自于儿时所住的大杂院。十几户合住在一个院子里一过几十年,召唤一句马上有人应声,趔趄一下立刻有人过来搀扶,虽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却也留下了令人割舍不得的记忆。当然,那些大杂院几乎都是从曾经的四合院演化过来的。

北京人心目中的四合院,并不单单是指某种形式的建筑,而是说关起院门来团团圆圆住着一户人家。作为家长的老人年高德劭,几个儿子都有体面的事情做,媳妇们孝顺,孙儿、孙女也都招亲戚朋友喜欢。一家人居住在一起和睦有序,行动坐卧遵循着传统与规矩。

至于这座院落的结构,自然也是为这种生活特意设计的。对于街面上的外人来讲,院子是完全封闭的。除了那两扇朴素却讲究的院门,四周都是严严实实的砖墙,几乎没有任何装饰。院门一关,门杠一顶,街面儿上无论发生什么事,似乎都无所谓。偶尔见有檐墙上开小窗户的,也都非常窄小而且要高到让行人看不见里头。左右街坊间以厢房的后墙相隔,自然也是相安无事。先贤“居之安”的理念,被这精巧的院子体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户一世界。

院子的大门也叫街门,单单看一眼门楼的式样就可以推断主人的身份。开在中柱上的广亮大门那可不得了,门里必是有着相当品级官员的大宅院。普通僚属家的街门要相对窄小,两扇木门装在檐柱后面的金柱上,所以叫金柱大门。这两种住家尽管富贵但也只能叫做“宅门儿”。有爵位的贵戚之家才称得上是“府”。

平头百姓家的如意门直接安装在檐柱上,装饰可繁可简。巨商富贾家的门楣装饰着精美的砖雕,文人墨客的宅子只是用青瓦组成钱纹。若是哪座门楼忽然改变了规制式样,那可就叫“改换门庭”了。

此外,还有随墙开设的小门楼,俗称“鹰不落”。那院子里通常只有简单的一两排房,当然也就不能算是规矩的四合院了。规矩的四合院不仅建得四面有房,而且至少是能分出里外的两进院落。这种格局内外有别,既可以保护内宅的隐私,又便于遵循古老的礼数。有些还是正房后面带着后罩房的三进院落,后院里住着将出阁的闺女。这样的院子也就堪称四合院的经典了。

与官府和寺庙截然不同,四合院作为私宅,大门是不能开在中轴线上的。标准的宅院坐北朝南,门要开在东南角。那些坐南朝北的院落则要把门开在西北角。这么开门符合古老的五行学说和风水上的讲究,不过最简单的道理在于,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冬天的寒风也多是卷着黄沙的西北篓子。下雨时水流的方向,刮风时风吹的方向,自然就成了院子开门的位置。所谓风水,无非是考虑到风在动,水在流。

踏着青砖铺就的门道进得院来,一抬眼就看见镶嵌在东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俊秀的青瓦帽檐下是用一尺见方的青砖斜向拼成的壁芯,光滑平整,四周的砖雕简洁而精细,让人进门就觉得舒心、利落。影壁边上也有种了些爬山虎的,浓绿的枝叶顺着青砖盘曲而上,映衬出一份别样的雅韵。

往左一转是头一进院落,一般瘦长而并不宽敞,却有着很高的利用率。做买卖送东西的只能走到这里,生疏的来宾也是在这里活动。左手一拉溜三间南房称为倒座。倒座的房檐和宅门的内檐正好在一条线上。这里可以接待来办事的客人,也可以临时住宿远来的亲朋,平常日子则堆放些不常用的杂物。尽管倒座装饰简单,四合院里却少不了,间数未必与正房相同,但柱子绝不能对着正房的门。

倒座的对面就是一堵不厚的卡子墙。比院墙略矮,正中开的垂花门可算院子里最漂亮的建筑了。那一殿一卷式的屋宇如同亭榭一般精巧,还能为进出的行人遮风挡雨。这与其说是一道门,倒不如说是划分家里和外头的标志。只有能被请进这道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主人的至亲密友。旧时院子里生活的女眷们也不轻易迈出这道门。

垂花门正面的清水脊下那对悬柱通常雕刻成倒垂的花蕾,漆成旋转的七彩螺旋,让人未进院子先就眼前一亮,感觉到一股灵秀之气。不知您数过没有?那是正好二十四条彩线,代表着二十四个节气生生不息。垂花门的正面是四扇墨绿色屏风,平时是不轻易开的。要进院子只能沿着两侧的抄手游廊走到东、西厢房,甚至一直走到正房。这样外院走动的客人不能一眼看到院里,院里的眷属们当然也不能轻易看见外面。只有来了贵宾或办大事的时候,那四扇屏风才能郑重其事地打开。垂花门下青砖铺就的高台四边镶嵌着朴素的青石条。这儿既是主人迎接贵客行礼的所在,也是女眷与亲友依依惜别的场所。若是老人做寿请来了堂会,这里又变成了小小的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