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去流浪(第15/19页)

虽然三毛的名气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笔名和那个漫画人物“三毛”的关系。三毛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漫画“三毛”,她的喜爱,应该是喜欢那种无奈的飘泊吧!其实三毛的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流浪,在这一点上,两个三毛的经历是相同的。但是,作家三毛更像一直跋涉在沙漠中,寻找着她生命中内心的水,也是一般女子一样渴求的情感。不过她寻找的那种感情,必须要炽热地可以使她内心的坚冰融化,而那个人,得有足够的力气能拉起她想向另一个世界去的身躯,并且那个人的思想,必须要成熟得可以完全包容她。这么完美的东西,就算是老天都会妒忌的,又怎么会真的存在呢?要求得太多,注定会一无所有。三毛的一生,寻寻觅觅,到头来还是空手而返。而此时,也就显示出了这个惊才绝艺女子刚烈的一面。她搬进了沙漠之中,是想用那滚滚黄沙,隔断了红尘中的种种执念吗?还是想用物质的清贫简陋来磨砺内心的丰富多情?答案也许只有三毛自己才知道。

她因喜爱《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遂把名字陈平改为三毛,还因此认创作出这个人物的张乐平为义父。在给义父张乐平的第一封信中,三毛写道: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对于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

上世纪中期,只要一提起“三毛”,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头顶上飘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的形象。在新中国成长的几代人都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如今,三毛卡通形象已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创造这一辉煌奇迹的,便是已故的浙籍画家张乐平。

张乐平曾经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我自己就是三毛。”

1910年11月,张乐平出生在浙江海盐县海塘乡的一个小村。父亲张舟若是乡村教师,母亲以缝衣、剪纸、绣香袋挣钱贴补家用。上小学后,张乐平放学回家,就帮助母亲剪纸样、描图案。母亲根本没想到,就是她的这种引导,开启了儿子智慧的心灵,使他日后走上了绘画的道路。母亲在张乐平九岁时因心脏病撒手西去,失去了母亲的张乐平变得极为孤僻。有一次,他到海边玩,登上海堤,不远处就是翻滚的海浪,脚下踩的是广阔柔软的沙滩,看着自己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张乐平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自己脚下踩的不就是一张现成的画不破、用不完的纸吗?于是,他捡了根芦柴,就在沙滩上画了起来。

张乐平小学毕业以后,就被父亲送到上海南汇县万祥镇的森泰木行当学徒。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张乐平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术。

就是因为张乐平太专心于绘画,老板对他很不满意,后来,他就只好在这里干一个月,在那里再干一个月,不断换行当,不断换老板。渐渐地,他的作品开始在上海的各种刊物上发表。正是因为张乐平坎坷的谋生经历给了他对社会不平的切身体会,他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所以他后来经常说:

“我的这些经历,都画在《三毛流浪记》中了,假如没有切身的感受,我是画不出这套漫画的。”

那么,为什么张乐平要给自己漫画中的主人公起名字为“三毛”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上海的连环画和各种漫画作品风靡一时,但是其中却缺少和少年儿童年龄相近的艺术形象。张乐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那就把主人公设置成个儿童吧,画给儿童看的漫画,就应该不用文字,一定要简明易懂。

这一天,为了构思主人公的形象,他坐在书桌前沉思了许久。刚开始,他画了一个光头儿童,画完一看,觉得不太理想,于是便随意在光头上加了三根头发,嘿,这不就成了三毛?关于这段创作经历,张乐平回忆说:“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个小孩叫三毛,说实话,我原先也没想过。如果当时画了四毛,那就成为四毛了。我看看这三笔加得还可以,就定名为‘三毛’了。”

1935年7月28日,“三毛”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晨报图画副刊》上,其独特的造型立即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作者运用三毛的天真,对一些成人的虚伪、复杂加以嘲弄;以其率直、热情、单纯和幽默,向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投以辛辣的讥讽。很快,三毛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漫画人物,并填补了儿童漫画主人公单一的创作空白。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乐平又发表了《三毛上前线》,随即,他的创作工作停止了,他把他的创作热情都投入到了抗战救国的工作中去。抗战胜利后,被中断的“三毛”创作也终于在1946年4月的《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上重现,小三毛依然幽默又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以天真不屈的力量生活着、抗争着。同年5月12日至10月4日,张乐平的长篇连环画《三毛从军记》在《申报》上开始连载。这部作品,笔触精致独到、情节合理又稍带夸张,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