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缘灭西班牙(第10/19页)
上天是公平的,当你觉得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上天会像圣诞老人一样悄悄地送给你一份礼物,上帝虽然关了毕加索巴塞罗那的门,却为他打开了巴黎的窗。漂泊在巴黎的毕加索,贫困无助,落魄失意,就在这个时候,芳华正茂的美丽少女奥丽薇飘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给毕加索的生命重新带来了亮丽的颜色。爱情的滋润和甜美让毕加索那颗本已对生命失望而变得固执颓丧的心灵重新生动起来,原本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开始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这种情愫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的整个画风膨胀着一种幸福的温存和情感归属的喜悦。毕加索进入了“玫瑰红时期”。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人物表情一如既往的冷漠,但却已经开始注重画作整体和谐的美感以及对细微人性的关注。色彩比起蓝色忧郁时期鲜艳明朗了许多,情感已经不在先前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游离徘徊,而是渐渐地剥离了出来。先前缺乏生命力的悲哀已经被放弃而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的极大兴趣、关注以及信心。犹如《穿衬衣的女子》之中,年轻的女子身着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胴体被轻柔地勾勒出来,与偏向黑暗的背景相辅相成,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年轻女子特有的自信以及傲慢;让人感受到了鬼魅般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个画作气氛幽柔而细致,在氤氲中垂怜着一种病态美,看似颓废却又自信乐观,百转千回之中就被这幅画深深吸引。
毕加索的后期画风倾向于原始艺术,开始致力于简化形象。这使得毕加索的画风曾一度转入写实。而到了1930年作品的风格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由此可以推断,这段时期,毕加索的精神状态是不太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以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是一幅抽象画,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而著称,在这幅画中,一切事物都剧烈地扭曲变形,毕加索运用夸张的笔触和着无数几何彩块的堆积,几近抽象只能,表现出了被侵略人们的痛苦以及受难场景,而与其相对的则是侵略者可憎的兽性,这幅画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极真实地表达了当时毕加索内心的多种复杂情感。
毕加索的一生是尝试与探求的一生,他不断尝试和变化艺术手法,并以此去探求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艺术手法……多派风格都被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消化以及融合,并将其转换成为自己的特有风格。但他画作中的个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也是他的才能之一,那就是吸收融合各种变异风格为自己所用的同时,保持着自己那粗犷刚劲的个性,这样做不但不矛盾,反而在各种手法的运用之中,都达到了内部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可谓集千家精髓为我所用。在毕加索的一生之中,他从来都没有特定的老师,同时也没有特定的学生。毕加索曾经说过的话很多,但有一句却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如果三毛也能有如此平静而豁达的想法,想必就不会那么早地离我们而去,而毕加索也正如他平静的想法,静静地,如愿以偿地走过了他一生九十三个春秋,留给后人无限的敬仰与财富。
西班牙艺术奇葩——弗拉门戈舞蹈
“那我们跳舞吧!既然没有了过去,现在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
——电影《老人与猫》
西班牙、吉普赛、弗拉门戈舞、摩尔人……实在是说不清将这些词语叠加起来产生的意象交汇将给人带来怎样的一种冲击感觉,它们是否有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羁绊又是什么,已经无人能说的清楚,只有那霎时间扑面而来的神秘气味,把我带向了那一个遥远而充满苦难与悲乐的地方。
弗拉门戈,你可以说它只是一个舞蹈的名称,但它的内涵却远远不止如此,现在的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象征。而弗拉门戈舞,也远远不是一种舞蹈所能表达的意义。它是一种追求,是一个民族的坚持。
舞蹈开始了,黑衣的女人,尽情舞动着一身的傲慢与潇洒、冷漠与决绝,与其相对,红衣的女人则用舞蹈让一腔的愤怒之火喷薄而出,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撕裂之势;此时,周围的一切全然消失,一片静谧,只有那神迹般的飘渺之舞、雕刻般的冷峻脸庞以及骤雨般的激烈姿态在眼前飘散,时而是低头顺目的沉寂,时而是狂风暴雨的激愤……既没有和谐的优雅,亦没有取悦的媚意,自始至终只为自己而跳,只为跳舞而跳舞,一股巨大的张力随着舞者的舞姿在周围迸发,让人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那满腔的愤怒以及强烈的内在精神力。了不起的舞者,了不起的舞姿。它也会扭转,但不似芭蕾那般是柔美婉转的波浪,那是如铁丝般坚硬而冰冷地扭曲,犹如愤怒的水蛇一般挣扎,一切的一切,惊艳而又刻骨,想要放弃却又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