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当文艺成为一种『病』(第2/10页)

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社会经济结构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相当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大家有些闲钱以后,希望能附庸一下风雅。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与经济能力的提高未必是同步的,国外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建筑大行其道的时期,国人还没有能力欣赏。出于一种老子也曾经阔过的心理,从古代建筑中寻找一些外在的东西,直接就放在现代建筑头上了。这不能全怪当时的主政者,基本是当时的眼光之所限。如同某暴发户看别人摇折扇很风雅,自己也摇了一把。但人家的扇面是兰花,这兄弟上面是“黄金万两”的墨宝。

这个阶段结束于九十年代中期左右。“南方讲话”以后,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原始积累而成的富豪增加了阅历,新兴的富豪很多受到过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建筑是一种对国外新流行建筑理念的模仿。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当时那些大城市,建筑虽然比较像盗版纽约,但有很多还是得其神髓的。尤其在别墅的建筑上,几个颇有名气的别墅项目,基本都是欧洲的式样。这个阶段是一种融合之前的学习。

前两年开始,新古典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原因无他,就是上面说的,资本有把自己变成“老钱”的冲动,而且经过了这些年的资本积累与掌握,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钱找到一种合法性。这种想法可能未必是有意识的,但还是在行动中显露了出来。所以,最近在中国各个房地产市场上,基本都有开发商推出了以中式园林为号召的楼盘。其底层的市场基础,就是这种寻找源于政治生活的经济合法性的心理。

这种寻求经济合法性的心理,从侧面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凡是着急寻求这种东西的,对于自己的财富来源心中未必无鬼;其二,目前的社会格局让财富拥有者有担心的地方,担心整个社会规则的变动。关于这两点就不细说了,说起来就会触及到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而讨论那些问题,并非这小文能够承载。

但这种现象也说明,一个社会的某些成员从审美需求上产生了这种市场要求,其社会进步的幅度已经很大了。这表现出一个社会阶层正在形成。这个阶层已经不再附庸风雅了,而是打算让自己成为风雅的一部分,并且把财富的传承在国内传下去。我个人的判断是,这股复古的风潮估计要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新一代富豪开始成长为止。那个时候,中国就真的有一群“老钱”了。

消费类情感节目

2011年9月,石家庄的一个电视频道被广电总局给停播了,期限是30天。遭此严肃处理,是因为这个电视频道擅自更名不说,还制作播出了一期叫做《我给儿子当孙子》的电视节目,说的是不孝子的事儿。其实说这种事儿的节目不少,但这次有点儿不同的地方在于,该节目是雇佣演员扮演的,并非是真实事件。

按照广电总局的说法,“在总局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严禁播出内容虚假、低俗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情况下,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第三频道’仍于近期播放了雇人扮演的一期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社会影响极坏,雇佣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据查,在已播出的《情感密码》栏目中,还有其他多期类似节目。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为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对节目审查把关不严,误导了广大受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也极大地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形象。”

当然,这事儿做得是不太地道。如果您就事论事地解剖社会事件,哪怕是解剖得过度一些想必也是没啥,雇人扮演真实事件的模拟重现也没啥,弄个虚拟事件、找演员扮演的话,这就不是纪实栏目,而是电视剧了。两者混淆起来,确实有误导公众的作用。按照相关规定,受此惩罚也不算什么过分。

但广电总局的这个通报所说的某些话还是颇为让人不安。一个让人不安的地方在于,在处理意见当中提到的“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之类的道德论断,实际上给自己赋予了一个道德警察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可以判断社会道德标准的法官。我们知道,在社会进化当中,适当的引导总是需要的,但更多的时候,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一个不断磨合、前进的过程,当年我们看着就不爽的某些行为,现在看上去根本就不算什么。而政府机构的管理在这方面总是滞后的,也就是总与社会的道德进化、改变有所脱节。在这种状态下,尽量引导、不做过多干涉似乎效果更好,尤其不能把自己摆在一个道德审判者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