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国人的劣根性(第3/15页)

这种社会意义在于选择的多样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经历过很长时间对于个人生活完全无法把握的时代,无论是螺丝钉还是一块砖,每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有一个别人帮你设定好的位置,而设定这个位置的人本身也是被另外一些人设定了位置。整个社会在一个固化的环境下窒息了创造力与前进的动力。也就是在最近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社会才进化到了可以让个人选择是天经地义的阶段,而且在物质上与精神状态上做好了准备。

当有些人在这种状态下作出了成为一个现代隐士的抉择时,就等于指出了另外一种人生的路径是可能的,由此更加强了个人选择与个人权利在社会当中的认同度,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社会发展是一种具有推动意义的行为艺术。而且可以告诉其他人,很多东西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没有什么人间力量是我一定要奉承、一定要仰赖才能活着的。这与古代隐士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影响的范围更大、社会意义更深了。这是一种其他领域当中的“不合作运动”。

所以,当看到这些现代隐士的时候,让人心中涌起的未必全是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改变社会的雄心,因为从这里可以知道没有什么能主宰我们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训诫都是危言耸听的浮云。

年轻时保持基本良知

有一天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发在了微博上:“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道德底线定得太高不好,一个是生活会太艰难,二是还不知道世界其实很复杂,对错没有那么简单。年轻时保持基本良知即可,随着年龄增大、经验增多、社会资源更丰富,再把底线逐步提高。”结果被骂得很惨。很多人连看都不看“保持基本良知”这几个字,直接就认为这是我在教年轻人无恶不作,然后回头是岸。

这事儿倒是不太奇怪,因为咱这里的历史盛产不能达到的圣人,以及知道自己达不到、从而自甘堕落的庸人,就是少了知道自己的缺陷而努力做到自己最好一面的普通人。很不幸的是,一旦青年人受到了误导,往往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订立了一个高标准,当在生活里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那种底线迅速降低到没有的程度,还不如直接因为不懂事儿堕落的人呢,因为不懂事早晚会懂事,懂了一半产生的幻灭感,那就完全没有底线可言了。

这事儿令人感慨的地方在于,我这辈子活到40岁,见过最多的就是理想主义者与号称自己有道德洁癖的人掉进粪坑,而坚守最起码底线人的,往往不会堕落。正所谓坚守底线、往往游刃有余;道德高标,最终婊子牌坊。

这话似乎与喝酒没有关系,实际上也算是酒桌上的人生总结。我年轻的时候,往往因为争强好胜而高估自己的酒量,高着高着就自己信以为真了。而且年轻就是资本嘛,别说少数民族先天带着几分酒气问世,就是凭借着多年习武练就的好胃口,喝倒一般人还是很容易的。尤其当自己吨数超过某个指标之后,我们把体重除以酒精,就会知道单位体积所能容纳的酒精含量。

到了对于自己有着基本认识,并且承担了某种责任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浮夸自己的酒量,如果岁数逐渐变大还这么喝,原本一天能缓过劲儿来的身体,必须要等到两天左右才行。这就是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认识,由此也能够认识到,当年觉得自己引以为豪的酒量,其实并非是真的知道能喝多少,更多的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而现在能够坦然说出自己不能喝多少,并且有了节制,是一种对于自己真正的自信。

可惜,有这种自信说不会喝酒的人很少,更多的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不能喝,往往都是赴汤蹈火的路子。但只要您自己观察一下就会知道,凡是在酒桌上声称自己不能喝的人,往往酒量还可以,而且往往是整个桌子上在社会中最成功的几个人。

这就是提高自己的底线,脱离了单纯的拼酒与无意义的叫嚣,换得的是一种沉稳。不沉稳的例子还是有的。某人曾经跟着我们夜闯三家,闯到第三个的时候已经不行了,结果直接走到隔壁的房间挨个人敬上一杯。那桌的客人看来基本也是全部喝高,竟然没有发现这位并非是自己人,大家就这么吆五喝六地喝了起来。等我们想起去找这个以为掉进厕所的哥们儿时,旁边那桌基本都不省人事了。后来,当年同桌喝酒的人多少都有所成就,就是这位逞强到极致的人物,至今越混越惨。

所以说能够最终明白自己的基本底线在那里,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悬崖勒马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逞强斗狠的人士,往往会倒在终局的半途。我是在几年前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才知道把自己酒量的底线提高,直到达到微醺的境界是多么难得,而说出“我不会喝”,是人生中最大的担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