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前身与后事(第10/13页)

不得不说这种执法还真算是人性化了,至少比起当年的那种直接扔上车去昌平筛沙子强得多,最多就是冷一些嘛。但这种软驱除后面的狰狞,是很少人能够理解的,这比强制驱除更为邪恶。

因为强制驱逐我们还有媒体或者大众可以监督、声讨,也有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可以激发大众正义感,但软驱逐发生之后,即使有现场照片,其冲击力也不足,而且他们完全可以找到各种借口说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符合规定的,被驱逐者只能默默消失在城市里,甚至倒毙街头也很难指责这种始作俑者的不是。

有时候死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虐杀,软驱逐在这个冬夜里就是一种虐杀,是找不到责任人的虐杀。一个政府机构一旦用这种方式虐杀民众,其良心完全就不可闻问了。如果这种做法成为一个国家中的常态,我们这里就不要再谈良心与社会正义,那玩意儿喂狗都不会吃。

书法也成是俗物

中国古代文人有“琴棋书画”四门清课,算是陶冶性情、增加点儿文化修养的修身之道。但文人入世的途径之一是做官,无论现实的官场怎么俚俗,毕竟都是文人聚集的地方,这些修身之道与官场文化结合,成为应酬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原本文人的修身之道,一开始就与官场结缘。后来咱们这里盛行的题字文化,除了附庸风雅之外,更多的也是古官场之流风余韵。在这点上看,用字母文字的蛮夷们就相差很远了,就是题字也题不出个花儿来。

也正是因此,各地书法协会各种头衔之多、之滥,是完全不用奇怪的。不但书法协会如此,画画的、写作的,凡是有点儿文艺范儿的地方,都能数出一长串各种副主席、荣誉主席、执行主席、联席主席等等,以至于这些地方要开会的话,光是介绍到场的领导就能用掉至少5分钟。在下不学无术,有时候在某些场合接到某位闻人的名片时,总是被上面各种文艺界副主席头衔所震惊,后来见多了,也就把这种敬意抛到了九霄云外,简而言之,这东西不值钱。

当然,这是我作为门外汉的看法,这种头衔想必还是值些银两的。微博爆料说,新一届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常务副主席等加起来足足有64人之多。《南方都市报》记者核实了一下,除去2名兼职秘书长,该协会新近选出的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以及秘书长加起来一共52人,另有10名副秘书长,协会领导数量高达62人。其中还不乏退休以及在任的官员。

可能有人觉得退休以及在任官员成为这种协会主席什么的不可思议,但这种事并非值得关注的焦点。首先,我们要允许官员们有个业余爱好嘛,比如说陕西官场一定不会全是“表哥”杨达才那样的钟表鉴赏家,如此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有些官员加入这种半官方组织不是怪事。其次,中国古代有僧人曾经说过,沙门不依王者不可兴盛。出家人尚且如此,书法协会这样的组织以有权力者为靠山,应该说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种头衔对于官员来说,除了少数借着头衔明着卖字、暗里腐败之外,基本上就是个附庸风雅的意思,但对于很多“书法家”来说,这可是实在的真金白银。虽说我对于书画一道完全外行,但听过行内人解说,说是一旦挂上这种头衔,其每个字、每平尺价值马上得到提升。

另外一种好处则在于挂上这种头衔,在文化帮闲的序列里地位马上也就不同。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各种文化协会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地方名流,咱们这里又有政协这么个东西,可供容纳大量这种文化帮闲人士。一旦成为政协、人大之类的委员,多少总是有好处的,至于这个好处是不是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有不少隐形的权利。前段时间不是还有酒驾者高喊自己是什么政协委员么?这就是在我们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获取某种特权的证明。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些个头衔拥有者到底用不用公帑养着。作为半官方机构的管理者,我知道有很多人是有行政级别的,不但有行政级别,每年政府还要拨款给这些人,以便于支付其办公开支。拥有这些头衔的人越多,理论上支出的经费也就越多,加上其中还有退休、现任的官员,这笔钱是否可以公开出来晒一晒?

书法原本不是俗物,但现在变得这么俗,其中说不定还有某些私下的交易,大概也是某种特色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话说当年金庸先生成名于武侠小说,最初被人所知是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声名鹊起、脱颖而出的是《射雕英雄传》。“射雕”并不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书,而是有所谓“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是第一部,主角郭靖、黄蓉深入人心的形象,甚至使得曾扮演过83版射雕的翁美玲永驻很多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