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第2/2页)

宋代《营造法式》中所总结的彩画方法,主要有六种:一、五彩遍装;二、碾玉装;三、青绿叠晕棱间装;四、解绿装;五、丹粉刷饰;六、杂间装。工作过程又分为四个程序:一、衬地;二、衬色;三、细色;四、贴金。此外还有“叠晕”和“剔填”的着色方法。应用于彩画中的纹饰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几种。“华纹”又分为“九品”,包括“卷草”花纹在内,“琐纹”即“锦纹”,分有六品。

明代的彩画实物,有北京东城智化寺如来殿的彩画,据建筑家过去的调查报告,说是:“彩画之底甚薄,各材创削平整,故无披麻捉灰的必要,梁枋以青绿为地,颇雅素,青色之次为绿色,两色反复间杂,一如宋、清常则;其间点缀朱金,鲜艳醒目,集中在一二处,占面积极小,不以金色作机械普遍之描画,且无一处利用白色为界线,乃其优美之主因。”调查中又谈到智化寺梁材彩画的特点,如枋心长为梁枋全长的四分之一,而不是清代的三分之一;旋花作狭长形而非整圆,虽然也是用一整二破的格式。又说枋心的两端尖头不用直线,“尚存古代萍藻波纹之习。”

明代彩画,其它如北京安定门内文丞相祠檐枋,故宫迎瑞门及永康左门琉璃门上的额枋等,过去都曾经有专家测绘过。虽然这些彩画构图规律和智化寺同属一类,但各梁上旋花本身和花心、花瓣的处理,都不相同,且旋花大小和线纹布局的疏密,每处也各不相同。花纹区划有细而紧的和叶瓣大而爽朗的两种,产生极不同的效果。全部构图创造性很强,极尽自由变化的能事。

清代的彩画,继承了过去的传统,在取材上和制作方法上有了新的变化,使传统的建筑彩画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从北京各处宫殿、庙宇、庭园遗留下来制作严谨的许多材料来看,它的特点是复杂绚烂,金碧辉煌,形成一种眩目的光彩,使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某些主要类型的彩画,如“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等,都是规格化的彩画装饰构图,这样,在装饰任何梁枋时就便于保持一定的技术水平,也便于施工;并使徒工易于掌捏技术。但是,由于这种规格化十分严格地制定了构图上的分划和组合,便不免限制了彩画艺人的创造能力。

虽然细节花纹可以作若干变化,但这种过分标准化的构图规定是有它的缺点的。在研究清式的建筑彩画方面,对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及庭园建筑上的“苏式彩画”,过去已经作了不少努力,进行过整理和研究,本书的材料,便是继续这种研究工作所作的较为系统的整理;但是,应该提出的是:清代的彩画图案是建筑装饰中很丰富的一项遗产,并不限于上面三类彩画的规制。

现存清初实物中,还有不少材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特别是北京故宫保和殿的大梁,乾隆花园佛日楼的外桅,午门楼上的梁架等清代早期的彩画,都不属于上述的三大类,便值得注意。因此,这种整理工作仅是一个开始,一方面,为今后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材料;一方面,许多工作还等待继续进行。

本书《中国建筑彩画图案》是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聘请北京彩画界老艺人刘醒民同志等负责绘制的,他们以长期的实践经验,按照清代乾隆时期以后流行的三大类彩画规制所允许的自由变化,把熟练的花纹作不同的错综,组合成许多种的新样式。细部花纹包括了清代建筑彩画图案的各种典型主题,如美龙、美风、卷草、西番莲、升龙、坐龙,及各种云纹、革纹,保存了丰富的清代彩画图案中可宝贵的材料。有些花纹组织得十分繁密匀称,尤其难得。但在色彩上,因为受到近代常用颜料的限制,色度强烈,有一些和所预期的效果不相符,如刺激性过大或白分量太多之处。也有些在同一处额枋上纹饰过于繁复,在总体上表现一致性不强的缺点。

总之,这一部彩画图案,给建筑界提出了学习资料,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分析它的构图、布局、用色、设计和纹饰线路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用途,变化应用;并且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逐渐创作出新的彩画图案。因此,务必避免抄袭或是把它生硬地搬用到新的建筑物上,不然便会局限了艺术的思想性和创造性。

本集彩画中每种图案,可说都是来自历史上很早的时期,如云气、龙纹、卷草、番莲等,在长久的创作实践中都曾经过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美术界和建筑界应当深刻地体会彩画艺术的传统,根据这种优良的传统,进一步地灵活应用,变化提高,这就是我们的创作任务。这本集子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与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