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预选 喜悦之岛(第3/8页)

明石不禁这样想。连绵不断的雨,时而变大,不知这坏天气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人们都缩着身体,屏住呼吸一直忍耐。终于,到最后雨停了,抬头看见了晴天。这时露出的就是这样的表情吧。

之前的两次预选也是这样,观众看到亚夜出场的瞬间,都有相同的感受。

风间尘的演奏让人兴奋、狂热、筋疲力尽,感觉被填饱了肚子,正在摇头晃脑,然后又出现了这孩子。我们还有她呢。大家此时才怀念地想起来。

接着观众再次迎来了觉醒。

之前几天听了这么多参赛者的演奏,终于到了最后的演奏者。

演奏者和听众,都觉得比赛像是一段长长的旅程。大家一步一步走到现在,都怀着不可思议的心情看着最后的风景。

亚夜径直坐在椅子上,盯着钢琴上的一点。

她一直都看着那里。

能看到什么呢?

现在她也看到了什么吧。

明石忽然感到一股苦涩又发热的东西涌上喉头。

我也想到那里去,我也想看看她看到的东西。

不,我看到过了,虽然也许只是一瞬间。

我想继续下去,想继续弹钢琴。

明石对着舞台上的亚夜叫道。

我也想成为音乐家,我想做音乐家。

在第二次预选的舞台上获得的那种感觉,身体被音乐充满,几乎要洋溢出来的那种感觉。自己变得十分丰富,十分充实。音乐不停涌出来,源源不断,那种全能的感觉。一旦品尝过那种感觉,就逃不掉了。会一直期待,一直寻求:再来一次,再品尝一次同样的感觉。

我想坐在那里,想和荣传亚夜还有我憧憬的音乐处于同一个舞台。

他感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全身的皮肤都在隐隐作痛,好像是冰冷的火焰的膜覆盖在上面。

我的比赛已经结束了。

本来应该这样想。

我玩得很尽兴,很充实,没有什么遗憾,本来应该是这种感觉,我应该心满意足地回到日常生活当中。

但不是这么一回事。

明石再次痛感自己的天真。

当时那么想,不光是因为疲劳,还有自己长时间的准备终于结束了,瞬间感到了虚脱。

这只是一个开始。

明石在恐惧之中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总算站在起跑线上了。今后也一直对那个地方、对音乐怀着热望。

是这次比赛让我确认了这一点。

还有现在坐在那里的荣传亚夜。

明石忍耐着不让自己哭出来。亚夜开始静静地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听到第一个音的瞬间,他已经忍耐到极限的感情决堤了。

叙事曲。

亚夜有一次偶然翻开音乐词典,里面是这样写的——舒缓的节奏,感伤的情歌。

人们对这首曲子大多抱着这样的印象。

在钢琴曲专辑里面应该放进去的一首两首。在比赛中独奏,此时乐队的其他成员正好休息。艺术家都得有几首代表曲目。恋人们一边倾听这首曲子,一边互相依偎,沉醉其中。

就是这首曲子吧。

但是,“叙事曲”这个词曾经含有“民歌”的意思,这说明作曲者的意图并非如此——更接近民谣(这里所说的“民谣”也和日本语中的意思不太相同,是“本来”的意思,某地当地的民歌)。“本来”是歌咏实际发生的事,表达朴素心情的音乐。

肖邦所创作的四首叙事曲似乎正好处于“叙事诗”和现代的“叙事曲”之间。

曾经歌曲这种东西是为了记忆才存在的。所谓叙事诗,是为了记录下历史,作为文字的替代,一代代传唱下来的。但是后来它的性质改变了。它所描述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人们在生命中的一瞬间体验到的普遍的感情、普遍的心情。

肖邦的叙事曲里面有童年的感情,就像唱着童谣时所感觉到的,嵌入我们遗传因子的那种感情。

这就是我现在所感觉到的那种孤独。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瞬间开始,每个人都有这种孤独,是谁都无法逃脱的情绪。

肖邦的曲子旋律性很强,朗朗上口,就像自太古之初就已经存在。读乔治·桑的著作,其中曾经写到他是如何为作曲煞费苦心,连这样的天才都有这一面,更让人感到心中一震。他那些看起来如行云流水的曲子,从刚开始一闪而现的短句,到一首完整的曲子,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艰辛。那是当然,如果听者能够听出其中的心血,这首曲子也就无法吸引到听众了。

孤独沉淀于动荡不安的时间长河的水底,平时似乎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时间多愁善感。然而它仍然藏身于日常生活的背后,成为人生的底色。不管是谁,就算生活在令人艳羡的幸福的顶端,过着圆满的生活,在幸福背后,人这种生物,总是背负着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