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还是要思考(第2/3页)

这个解释,和菜菜的解释是一样的。她们都看到了隐藏在贫困后面的社会救助生产线。在她们看来,这不过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常识,怎么总会有些人对此视而不见?

——因为没有思考的缘故。

视而不见,只是因为思考能力不足。

(05)

我的朋友,是在美国纽约大学读的书。他对我说,他到美国的第一堂课,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林肯解放黑奴,对美国好还是不好?

他说,听到这个课题第一反应,他就崩溃了。这叫什么问题?解放黑奴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怎么会有不好的地方?老师怎么会出这种怪题?……

他说,等他费劲巴拉地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然后才突然意识到老师出这种怪题的真正目的:

——就是为了摧毁他的想当然,让他养成思考的能力。

人类是极端情绪化的物种,第一时间的反应,条件反射下的想当然,只是看到事情表象的情绪化冲动,并非思考。但,未受到良好思维训练的人,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情绪化反应,视为思考本身。

比如说唐将郭子仪的儿子,他是因为被人讥笑,就跟父亲哭闹,要求父亲听从他的。可听了他的就可能会被抄家灭门,但这事他根本没想过。他说着伤害自己的话,坚持把自己家往死路上推,这就是思考能力欠缺的缘故。

比如说北宋那些攻击范仲淹的人,他们听到了饥民嗷嗷待哺的惨呼,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愤怒。激愤之下,他们不惧强权挺身而出,弹劾范仲淹。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举动,非但无助于救助灾民,反而把更多的人推入到灾难之中,只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

看到支教的孩子,穿着昂贵的鞋子,乡村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这时候他的第一直觉,是对支教者正常生活的指责。但如果这位老师再认真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正是这种普遍性的直觉反应,才导致了许多人困于贫寒地带。

指责易天收养流浪猫的人,更是被褊狭的怨怒所左右。这种怨怒,或是来自于生活的不如意——如果生活如意,他们尽可以自己去履行自己的人生观念,而不必将这种要求强加于他人——正是这种情绪化反应,导致了他们无视社会化生产的存在。而当他们的思维被情绪所控制,丧失思考能力时,这时候他们的人生境况,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大的敌人就是下意识的愚昧反应。几年前,整个社会舆论呈现出对传统加工业的口诛笔伐,这些人个个充满了正义感,个个悲天悯人。可是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吗?区区18亿亩的耕地,根本不可能让3亿农民吃得饱,这庞大的人口基数,至少有一半要进入城市,没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如果把传统加工业废掉,你将生活在一个多么绝望的世界里呀。

没有思考能力的个人,是没有希望的。而丧失思考能力的民族,是悲哀的。

(06)

互联网时代,理论上来说是促动人类智力大幅跃升的好机会。海量的知识与资讯,各类相异观点观念的融合与碰撞,所有这一切,只要你善加利用,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自我。

然而,期待每个人善加利用网络资源,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现实的窘迫就在于,从下意识的想当然,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中间是有个临界点的。越过这个点,我们就会自动接收异质信息,全面衡量现实。而在达到这个状态之前,大脑对异质信息有一种强烈排斥现象。

现实中,有思考能力的人,还可以勉强与不会思考的人对话,但以静默时为多。而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忘性也大得惊人。他们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忘掉应该促动他思考的问题。

不会思考的人,是惹不起的。一旦你指出他的想当然观点的谬误之处,他不是如正常人那样,意识到自己错了,相反,他只是感受到被冒犯的挫折,就会变得好斗起来,与你展开无休无止的纠缠,直到寻隙抓住你的语病,然后他就会欢天喜地地庆祝自己的胜利。

不会思考的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有在生活中寻找确定感的强烈冲动,不确定性让他们无法适应。而思考者喜欢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

第二,不思考的人,总是和自己观念类似的人在一起,同质的观念对他来说,意味着安全。而思考者却对同类思维极为警觉,一旦发现身边的人与自己想法一样,就会检视自己的思维。

第三,不会思考的人,从模糊的定义出发,寻求结论的精确性。所以此类人多是暴力的信奉者,因为从模糊的定义出发,会得出无数个结论,而他们只接受自己那一个。相反,思考者对结论不感兴趣,只是寻求定义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