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金子才会发光(第2/2页)

此外如果你扔一个难题给了老板,那么最好告诉她你已经做了哪些尝试而无果,你手头有哪些解决方案以供她挑选,以及你需要她做些什么。

或许有人会想:不就是常规的沟通,至于这么麻烦吗?

这种麻烦还真的有其自身价值所在,它逼迫你必须用更高层次的视野看问题和思考,并且逼迫你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备沟通时使用。

现在想来,当初的那份工作的收获,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沟通获得的。

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间,其实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背后高度不同的思维重点——当我们适应了这样的沟通方式之时,其实也同时步入了更高境界的大门。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沟通要有目标,而“达成一致”仅仅是目标之一,如果在沟通后能达成一致,自然是最好的目标。但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唯一”的目标。

比如在你口若悬河地说了半天后,对方告诉你,这就是“规定”,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那么显然,最理想的目标是无法达成了,但如果你能进一步沟通,知道规定具体是什么,除了这个规定外,还有哪些其他规定,那么其实也是一种收获——你获取了比先前更多的关键信息。

再比如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电视上两个名人骂战,如果两人势均力敌地理性辩论,那么自然是最精彩的,而许多骂战却是: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明明无理,却巧妙地博得了大众同情;那个本来有理的,却因为说得不够“策略”反而处于下风,被嗑瓜子群众的口水淹没——这也是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说”和“说什么”的目标。

大部分情况下,名人之间的对战,目的都不应该是说服对方,而应该是赢得第三方的支持。

“不会说”的人可以从模仿开始学起,但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此外,模仿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你某项技能明显落后于他人时,在我看来,模仿是最佳捷径之一。

然后这样的捷径是不能一走到底的,你总会遇到瓶颈,可能是模仿对象和你压根是两种类型的人,可能你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高度上。

那些表面的技巧,其实是“术”的部分,这些是跟谁学都无所谓的;而瓶颈,其实就是如何将简单的“术”,融合到“道”里的过程。

你可以依然做一个踏实、不轻易开口的工程师——但每次开口,都必然如剑入鞘、一剑封喉。

你可以内向安静,但要在紧要关头,能言简意赅地为自己辩护。

你可能很幽默,讲起话来趣味盎然——但趣味不应该遮掩掉话题的主线本身。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们都深深地明白: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会说话可以给一个人的价值带来怎样的提升。会说话作为最重要的人生技能之一,绝对是值得你去花时间、精力甚至财力,去不断进行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