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投资一个受益终身的技能(第2/3页)

以前在IBM工作时,一入职老板就说“去和销售混熟了”。

销售人员,往往是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销售之前,外人看不见的基本功,往往在于对产品的理解、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中,你要像一个拼图者,进行会心的拼砌,逐步围绕产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售卖的自信。

第二,要有同理心,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说服工作的重点是成交,而起点是从客户的一个假设出发。

视角转化看起来容易,其实是违背人说话的本能的。尤其当我们急迫希望卖出什么的时候,一定心里早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东西的一整套说辞。一遇到场合,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去,而不是从对方角度来说。

有人曾开玩笑说,理发师的层级差别,其实是他们的销售技巧差别。客户坐下后,初级理发师只会问“想剪个什么样儿的?”然后就直奔自己的建议而去了。

而总监级别的则是先三言两语套出用户的“爱”与“怕”,然后循循善诱地让对方认同自己的建议。

以前我曾经常去一家国营的老店剪头发,它家当家的美发师是一位三十才出头的女理发师。这位理发师异常火爆,每次去,即便预约了,也有很多年轻姑娘们排队等她。后来有次边剪边聊,说到理发行业女性从业者很少的时候,她顺口说道:“我觉得女人当理发师有天然优势,男理发师很难真的理解客人说‘少剪一点’时,意味着剪多长。”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发现还真如她所说的那样——之所以我也屡屡回头找她剪,就是当我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我们之间有种天然的默契和共鸣,我完全不用提心吊胆她会剪多了,或者给我什么惊喜。

以前还听过一个案例分享,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设计师讲到,应该根据消费者的感知来设计某个产品的重量。比如,绝大部分的人,潜意识都会觉得贵的东西就是重的,那么问题来了,高科技的智能手机都很轻巧,但如果希望体现其贵重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在包装中增加重量,想想看那些精美无比、牢固如堡垒的手机包装盒,当你拿到它们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在捧着一个质感绝佳的物品呢?

好的销售就需要去探知人性中最难以言明的那个“贵重”感。当那位粉丝按照来咨询早教问题的家长的提问来回答时,从某种意义上她已经落在了下风。她应该开始问一些问题,让对方在回答问题的紧张状态中,自然流露出更多真实感受,从而掌握更多对方的信息。

当然,打探和推测对方的需求看似容易,而要做到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甚至剥开表层含义,窥见内涵的真正需求,则需要常年的眼光的磨炼,其背后注定是人生经验和阅历的积累,以及在此之上塑造的自信和权威。

第三,好销售总在最后让对方感觉“若有所失”。

写文章是销售行为吗?

我觉得在新媒体互联网时代,写给别人看的文章,越来越靠近一种销售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标题党存在,标题就像卖商品的幌子,远远看见了,有的就让人想要进去看看。

忘了哪位大师曾说过“如果你不能让读者信服,那么就先让他们莫名其妙”。

每次想到这句话都忍俊不禁,这位大师真有销售思维,因为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如果你想让文字被人读下去,就得先让对方产生对答案的渴望。

《华尔街之狼》中莱昂纳多饰演的乔治·贝尔福特面试推销员,他对应试者说:“把这支笔卖给我。”

大部分人的推销方法如出一辙:

“这是一支非常好用的笔!”

“这是一支德国进口的优质笔,买下它吧!”

只有一个人说:“能帮我签个名吗?”

这个回答者在影片里,后来成为乔治的左膀右臂。

据我观察,好的销售并不一定是真的销售人员,但他们往往懂得如何在一推一拉之间促成一单销售。“推”是他们会创造出一个需求点,悬吊起你的胃口;“拉”则是告诉你“你觉得有价值的这个东西,分分钟就要消失了”。

因为失去“预期的所有权”会让人非常失望和沮丧,就像自己真正失去了已经有的东西一样。买过车的人都知道,4S店的销售总是鼓励你去试车,因为他们总是暗暗地希望你能坐在驾驶座上先体会到驾驶的快感,当你认为这种“驾驶的乐趣”已经属于你了,他会立刻剥夺它,“这车要排队”“这车是最后一辆了”“这车要加价才能提到现货”,于是提高了当场决策的可能性。

以上我洋洋洒洒地写了许多,很遗憾当年我删除了给那位备受挫折的早教销售姑娘的留言,又因为没想好要怎么写,始终未给她留下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