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面前,没有怜悯(第2/3页)

然而这几年,我就眼看着曾经的有志少年一个个倒下了。他们有的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油腔滑调,圆滑市侩;有的一念迷失想走捷径,最终得不偿失,心灰意冷;还有的跌入欲望的深渊,年纪轻轻就已经没了生气。

生在一个充满欲望与诱惑的时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你只能不断提醒自己,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宁静。

电话的最后,他说只是想找个人倾诉,声音哽咽,彼此沉默了一阵……我听到他哭诉悔恨的声音,奇怪的是,心里没有一点怜悯与同情。

当有些人遭遇天灾人祸、遇人不淑之时,我们都不会吝啬自己的同情与鼓励,愿意雪中送炭帮上一把,因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难免有恻隐之心。然而,如果一件事情是因为你自身的贪得无厌而酿成恶果,很少有人会觉得你可怜。

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生活就会变成西西弗斯推的石头,只会不断轮回反复,再难得到解脱。

欲望面前,没有怜悯。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

欲望本身有错吗?

追求更好的生活有错吗?

追求物质与金钱有错吗?

追求出人头地、万人敬仰有错吗?

想要吃,想要爱,想要拥有美好的体验与回忆,想要好身材,想和优秀的人做朋友、谈恋爱,这不都是人之常情吗?

当然没有错,世事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因果之分,种下什么,收获什么,没有人可以不付出代价就获得心爱之物。

欲望就跟刀一样,本身无关对错,用它做菜,还是用它作恶,决定权都在人身上。

武士道有一种信念,当你对敌人拿起刀的那一刻,你就要做好赴死的准备。

当一个拳击手挑战世界冠军被痛打一顿惨败后,他会在乎别人的怜悯?

所以,当一个人将欲望作为自己生活的信念时,他应该做好被吞噬与惨败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他就不应该被怜悯。

其实人生来就不是白纸一张。刚出生的小孩,就渴望更多的食物与安全感。小孩子看到玩具和糖果,也总是忍不住想拿更多。我们可以说这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也可以说得玄乎一些,用佛学中的阿赖耶识说,这是宿世的习性。有些人,对有些东西,就是无端地极度热爱,到了贪婪的地步,即使因此毁灭,也无法回头。

欲望、志气、野心、梦想、痴妄、上进、贪心,这些词有太多的相似,都是不满足于当下,去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可是很明显,褒贬完全不同。说你有志气又上进,是夸你;说你贪婪、痴心、妄想,你肯定不开心。就像是一龙九子,虽为同宗,差异甚大。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无法分清楚这些东西,总觉得是一种成王败寇的事后诸葛论。比如,一个人想成为首富,他成功了那就是梦想,失败了那就是妄想。分别不过是最终是否配得上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

我一直提醒自己,人世间的种种,尽量少用对与错去分辨,而是要修炼自己的智慧,去分辨其中的规律与因果。

就这个问题,有一次拜访一座寺院时,我突然想到就问了寺里的方丈。方丈不愧是方丈,几乎不假思索就简明扼要地解决了我的这个疑问。

方丈说:“不满足是人进步的动力,但不知满足也是人毁灭的原因。结果好坏,是善是恶,就要看发心。发心可以用两个东西作为衡量和区别的标准。是外求贪得无厌,还是内求克己精进,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外求且为自己,就是走向邪道,内求且为众生,才是正道。其他情况,看业的果报。”

虽然方丈说得有些虚,倒是让我有如醍醐灌顶。

所谓外求,就是这个东西不是你自身努力得到的,而是通过索取外界来获得的。比如贪官的贿赂、工程的回扣、对别人爱的索取等。

内求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寻找自己的需求与渴望,通过完善自己、改变自己而一步步实现。

道理很简单,甚至不用说得那么明白,大家也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是否是你应该得到的。你想得到的一切,是否是你应得的,你自己最清楚。

你所做出的努力,是让这个世界因为你而更美好一点,还是更糟糕一点,你也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