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怎么变成熟的(第2/3页)

我不确定这句话是不是苏格拉底说的: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一个不懂审视的人,一辈子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看似忙碌,看似辛苦,可能从没成熟过。

斟酌了一下,还是把自己的经历也放上来吧,正是回顾了自己曾经的经历,颇为感慨人生的变化无常,才会忍不住啰唆几句,也算是再次自我反省吧。

在许多年之前,我曾经非常喜欢一个女生,完全神魂颠倒的那种。但她是个聪明安静的姑娘,嫌我太幼稚、太浮躁,一直没有接受我。当时我以为多读几本晦涩的书,多聊一些高大上的话题,多懂一些历史哲学,女生就会觉得我成熟、有才,殊不知,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最幼稚的。

因为我看书的原动力只是为了让女生觉得我成熟,有内涵,但我对看书本身是抗拒的,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自己看得头晕眼花不说,看完什么都记不住,只能多摘抄些妙词佳句,多去豆瓣看看别人的总结和书评,然后冒充自己研究过了。(不过至少有了这个原动力,我开始接触很多书籍了。)

在一次聊天中,为了在女孩面前显得博学,我又冒充很懂的样子讲些从果壳网看来的科技知识。不料现场有个理科博士,轻描淡写地便把我驳得体无完肤,我恨不得分分钟从人间消失。

后来我就更不想看书了,心想我条件也不差,她爱喜欢不喜欢,干吗非要按照她要求的来。

于是自己开始在外面莺莺燕燕、灯红酒绿,愈加浮躁。

如果那样下去,我只会变成一个越来越让人讨厌的人,说话轻浮,油嘴滑舌,自鸣得意,脑袋空空。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

在某个荷尔蒙浮躁的深夜,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中意的女孩发消息说肚子好饿,好想吃夜宵,于是顺势在下面回复:“我开车带你去啊。”

兴冲冲地出门,一路疾驰。那天晚上出了一场终生难忘的车祸。

那场车祸的具体过程我不想描述了,但这次意外对我的影响实在巨大,生与死的意义、人生价值、生活的态度等,从各个层面上,让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折。

之后一个月,我几乎都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再也不想接触任何东西,不想见任何人。

我从开始的沉睡、发呆,到慢慢回忆自己这几年的人生态度、行为处事,觉得羞愧不已。

很奇怪,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怎么会像之前那样去生活。我开始翻出许多以前买的却从来不看的书,竟发现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一一看下去了,而且有些看得热泪盈眶,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有《六祖坛经》《狂热分子》《罪与罚》,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爱上浪漫》,还有一本我看了好多遍的唯一一本安妮宝贝的书——《莲花》。虽然我对安妮宝贝其他的书不感冒,但《莲花》这本书中有好多句子真的就像一个巴掌打在我的脸上,让我深思警醒。

这些书让我彻底迷上了文字与思考的世界,并且开始真正养成了独处、看书、思考、写作的习惯。

后来我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简化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明确人生的方向和追求,过着一种充实而简单的生活。

整整两年过去了,身边所有朋友,还有父母,都看到了我的变化。我从一个乖戾任性的臭小子变成了现在令人舒服的自己,温和、平静、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并且开始学习新技术,认识许多有趣的人,倾听许多特别的经历与故事。我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内心也越来越柔软。

这个意外当然不是我期望的,但我至今感激它的发生。如果不是那次车祸,我不敢想象现在的自己会是个怎么样的人。

故事讲完了,我想说,年轻的我们总渴望快速成熟,独当一面。但是,很多事情真的是欲速则不达,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世界的虚无与荒谬、人生的变幻与无常、感情的复杂与细腻,真的很难一下子变成熟,就算有也只是伪装出来的世故。

你要在感情上成熟,不被伤害一两次,沉痛失恋一下,是无法自然成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祖宗已经说得很精炼了。

我曾写过一段话:哪有人天生会懂事,只不过见多了恶心的人。

年少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想象,只有当你亲身参与社会和现实的许多游戏与规则之后,你才能切身体会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单纯、有趣与无奈。

《圣经》曰:“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