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第9/15页)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成功者,或者那些被认为成功的人,依然是人不是神。既然他们还是人,他们就很可能有大多数人所具备的共同缺陷:“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一个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概念)。比如前面提到过的“人类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遗忘痛苦。”
所以,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如果他们的大脑功能健全的话。所以,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每个人都固有的“认知偏差”给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已。他们当然会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讲述中,最终,他们会用无比顽强的精神最终摆脱那些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这样的讲述换来的当然是热烈的掌声。那他们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们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天堂里。
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还赚得很多;所以,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什么关系呢?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 Bias(自利性偏差)。)而那些“成功者”这么做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骗你——他们甚至是好意的。
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身上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最可能让你误入歧途的就是你对你自己的了解。长辈们总是对我们说“人贵自知”,他们忘了说的、甚至可能完全并不知道他们真正应该说的是这个:“人贵自知——难哪!”想象一下上一次你听完成功故事不由得心潮澎湃的时候,你就知道自知之明有多么难能可贵了。当然,没必要对自己那么容易心潮澎湃感到自卑,所有的人这样——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比如,成功者们常常说,他们并不在意钱,他们知道人格的可贵。但是,你和他们不一样,你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啊!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你是要吃饭的,你的家人是不应该被饿着的,在基本条件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人格有个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不要说模仿成功者,就算观察成功者也很难。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但观察失败者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经常遇到所谓的幸运——当你快要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在你之前犯了同样的错误。当然,“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花时间去幸灾乐祸”,仅仅这件事本身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最后要补充啰唆的是,我这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从此颠覆你的看法,让你从此视所有的“成功者分享的经验”为粪土。
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