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第8/15页)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不是写散文的能力,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这也许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它却是事实:我们的文化中,如果真的少了一本《红楼梦》或者《西游记》,实际上并不影响今天我们出差坐飞机,查资料用互联网,感冒了吃白加黑,累了渴了喝红牛。日本人没有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大江健三郎也一样最终可以有SONY这种超级企业;美国人没有梭罗和海明威,一样可以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超级大国;英语今天主宰全球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和柯南·道尔。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所以,中国人没有做出Linux,做不出Wikipedia,写出来的Blog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记而已。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用意去鼓吹“文学无用”。我只是说,a.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b.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曾在某本书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动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很多人都慨叹,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比如说英语这事儿,很多人天天在学却从来不用。背单词坚决不造句,却去练习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联想式记忆法。背了那么多单词,却从来不去读英文文档,从来不写英文文章,当然,偶尔还是说说英语的,但仅限于“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之类的。其实,2000基础词汇基本掌握、基本语法规则大致了解之后,就应该去用英文了。比如,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有不认识的词,查字典嘛;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看不懂,查查语法书嘛;如果还是搞不明白(其实这种概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极小),那就问问老师嘛。可是,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步本质上只是因为懒惰,他们在第一步就已经放弃实践了——我经常遇到问老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字典都不愿意查(别告诉我查不到,今天的辞典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互联网,查不到的概率实在小之又小),更别说去查语法书了。实际上,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老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然后再加上一个搞不清楚决不罢休的心态而已。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连这种最基本的实践都不愿意做呢?

如果真的看懂了这篇文章,那你就应该认真想一下自学能力了——而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不仅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哈,你可以对你自己说“你太有才了!”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其实这样的特征未必就是100%的缺陷,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甚至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对于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性输入”就是个可怕的敌人了。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