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会永远陪着自己(第2/3页)

小时候不懂事闹过情绪,但越大越发现情绪不过是内心的怪兽,放出来除了给自己造成一片狼藉,并不会解决问题,还要花时间灾后重建,而且后来的诸多经历不过是一次次验证了墨菲定律,所有烦恼和害怕的东西一定会在某天不期而遇。

人因变化而不安,所以预料之外的所有事都会滋生恐慌,勇敢的人最多只能做到“接受”,很多人却学不会“承受”,我处于二者之间,主动给自己找事,也愿意有一些突如其来被动的考验。

比如有次在书店里看到微博上互关的作者新书,结果翻到封底当场傻了眼,那句被标黑加粗的句子是我写的。还看到插画的创意被外国人山寨,结果反而有人跑来说我是抄袭,虽然心里也是问了自己几千个为什么,但更多的不解后来还是成了创新的动力,暗下决心,要一直走在前面。

这两年的两本书成了热点,喜欢和讨论的人都有,人其实都很脆弱,很难接受负面评价,但我还是会常常找虐地去看那些差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免疫。垃圾书也好没营养也罢,问候我祖宗爹妈的我也感激,反正我也不会改。诚意的建议对我来说是礼物,也让我更珍惜每一份认同与鼓励,放心大胆做自己。

微信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什么都发,特别实诚地暴露自己,久了就觉得挺没意思,面对这个私人的新闻联播,大家都分享着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我生病也想发个状态抱怨一下,写不出稿子也想骂句脏话,碰到难缠的客户也想发一个小S翻白眼的表情,但每每编辑好准备按下发送的那刻,就觉得特别无趣。何必呢,想让别人知道你过得有多不好,还是想麻烦那些真的担心你的人带来劝慰和告诫,但那可能更会让自己掉进烦上加烦的死循环。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多年鲜有不快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活得比较自我,倒不是说自私,而是比较专注自己,善于调试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不会影响晚上睡一个好觉和第二天睁眼的好心情。说到底,人之所以矫情悲伤,都是因为太闲了,你暗恋的人正用力爱别人,你羡慕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你讨厌的人也一直待在那里,所以少看别人,多看自己,学会充实自身,忙碌是最安心的快乐。

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在自传里写道:不管他们是住在有泳池的大房子里,还是睡在公司的地板上,不管他们是在加州的草坪上喝着咖啡凝神静思,还是在中关村拥挤的餐厅排着长队,心里却对代码念念不忘。反正,他们永远会站在“无聊”的对立面,永远那么折腾,绝不会让自己虚度光阴。

我想这就是我保持乐观的要义吧,在没人跟我玩的童年一刻不闲着施展着天马流星拳,在一个人的北京挤在破烂民房和狭小的工位上忙着生存,在被很多人记得的现在也不觉有负担而更要步履不停。

反正永远别停下来。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这或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个无关痛痒的口号,但对我而言,是我这么多年最嘚瑟也是最温柔的悟性。世界很乱,唯有自己最可靠,谁都会走,只有自己会永远陪着自己。

无论有没有人认同你,无论是不是三好学生,无论经历是否优秀,无论有没有人爱,无论长相美丑运气好坏,自己都应是最坚定的。

所以,永远不要看轻自己,不要给自己设定那么多迷茫彷徨抑或是烦恼纠结,不要因为别人三言两语就颠倒了自己的世界,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晴雨决定天气,自己决定心情,需要时就捏紧拳头,为自己说一声加油。

小张交稿的时候,北京入秋了,天气微凉,是我心中这个城市最美的样子,由绿色开始渐变成金黄,让我想起去年北京签售时读者送的两束金黄色大麦。大家也是实惠,送的假花,正好可以一直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都会想起第一场签售的紧张、兴奋。

转眼一年零六个月,这中间小张出了一本新书,从暖男作家变成了“张百万”;我俩的微博粉丝总数也从几十万,马上要突破三百万了(是的,其中将近两百万都是张百万的……);然后,我去了一些新的城市“溜达”,手机摄影的工具从苹果5升级到了6 Plus。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概拍了两万多张照片,又占去了电脑硬盘三十多个G。

于是,到了删选照片的时候,就成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我有点强迫症,喜欢把照片存在电脑里,按照时间、地点整齐排列好,一个个文件夹看上去就好像一个个记忆的盒子,打开后,旧时空里的风景和气味慢慢散开,带出来每张照片背后的联想:在爱丁堡,为了去楼顶拍下整座城市的夕阳,跟酒店的工作人员央求半天,连威胁带撒娇才说服他帮我破例打开了二十五层行政楼的大门;在日落大道的复古理发店,为了记录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风情,花了五十刀理了一个奇丑无比的新发型,还被张百万开玩笑说,是不是打算去好莱坞演美国大兵;还有一次在伦敦出差,回国前终于有点自由时间就一个人带着手机去诺丁山拍照,结果彻底迷路,把钱包落在了出租车上,还差点拖累大部队赶不上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