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躲过陷阱,未来的人生一帆风顺(第5/6页)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勤奋,更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一句话,他们善于把握分寸。

做事懂分寸的人,一般都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人,他们在与人说话时,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懂得说话的轻与重、多与少。处世中,他们懂得如何既能够表现自己,又不让人感到反感,总是能够把一个最好的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既能严于律己也能宽以待人,既善于与人相处又不失自我,能够把握与人交往的恰当距离,谁也不得罪,从容地周旋于来来往往之中。

在与人办事的时候,他们因人而异,懂得怎样轻松达到预想的目的,取得办事的实效,给人留下办事能力很强的印象;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懂得什么事情需要冷处理,什么事情需要热处理,什么时候应该清楚一些,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一些。他们善于把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处理问题能够做到手起刀落,药到病除。

他们有着良好的处世心态,能够以高标准处世做人,既厚道又精明,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气馁,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正因为他们能够把握这些分寸,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或者比别人更接近成功。

总之,任何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把握分寸。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总之,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达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有分寸,还要知进退。

《左传》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其实,知所进退,何止是“军之善政”,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在几乎一切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知所进退。

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赴鸿门宴不辞而别,知进又知退,最终得以成就大业。 

项羽沽名钓誉放刘邦跑路、败走乌江有船不渡宁可自刎,不知进也不知退,千古之下,仅供人轻叹一声而已。

韩信因功求封侯、拥兵不谋反,先不知退后不知进,终于被吕后害死。

范蠡功成名就,携美人泛舟五湖,知进知退,乐享天年。

华盛顿任期满,置举国拥戴于不顾而拒绝连任,以谦卑的姿态和恬淡的心态退出了政治舞台,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保留的是几乎完美的形象。

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在于能否把握进退之间的“度”。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所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的两端就是“狂”与“狷”。“狂”和“狷”一样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过之,狷者易不及。过之则容易冒进,胆大妄为;不及则容易退缩,无所作为。只有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方能做到进退自如,进退自如则可以趋利避害,事业可成。

进退之间,彰显人生智慧。怎样进,怎样退,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一种分寸。做人有分寸,知进退,才能让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6.别上了固执的当

固执的人,绝大多数是自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性格,遇事爱钻牛角尖。固执既不是顽强的表现,也不是自信的象征,它对人际交往是有害无益的。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如果一个人不能听取别人的建议,一味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固执己见,哪怕错误也要往南墙上撞,这样的人只能掉进自己为自己挖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三国时期,蜀国街亭为汉中咽喉要地,须派精兵强将驻守。马谡主动请令,诸葛亮再三嘱咐他须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为副将辅助。

马谡刚愎自用,对诸葛亮的嘱咐置之不理,打算在街亭旁边的山上扎营。王平提醒他:“丞相在我们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太冒险。”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自己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

司马懿、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时,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的军队围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