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亲的人,最容易忽略他们的感受

这篇文字源于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和父母吵架,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他走了很远很远,走到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一整天,他没有吃一点儿东西,于是他去面店要一碗面,被店主赶走了。

他去快餐店要个汉堡,又被服务员赶走。

他万般无奈,坐在地上哭。一个老太太路过,看见他哭,就递给他一个面包。

孩子一边吃面包,一边告诉了老太太自己为什么沦落成这样,说完,他跟老太太说:“您真好,还给我吃的,我以后能不能跟您生活在一起,我能照顾您。”

他以为老奶奶会很感动,没想到的是,老奶奶一把抢过面包,发飙说:“你不配吃这个面包。”

孩子震惊了。

老奶奶说:“我只是给你了一个面包,你就感动到要照顾我,你想过你的父母吗,他们每天管你吃喝,无条件地对你好。而你呢,却为一点儿小事离家出走,你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醍醐灌顶,于是回到了家。从此,用心照顾着父母。

这个故事的缩影比比皆是,它是一个心理学的知识。当一个人不停地、无条件地对你好,你往往会以为这是应该的,自然而然地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和感受;而一些陌生人的忽然温暖会让你记住很长时间。就像是一盏灯,它总是亮着,你不觉得它亮,你潜意识地认为,它就应该亮。可是,一盏坏了的灯忽然亮了,你会觉得这盏灯格外明亮。

所以,聪明的员工不会一直默默地奉献,他们会像这盏灭着的灯一样,告诉老板我在为贵公司加班奉献;聪明的父母不会无条件地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告诉孩子我只是在帮助你;聪明的情侣不会承诺无论你做什么我都爱你,他们会暗示对方这一切都是相互的,告诉彼此只有你爱我我才会对你好。所以,很多人说,对于感情,谁先承诺,谁就败了。

2012年的夏天,好朋友Jane失恋了。

Jane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漂亮的女孩子,追求她的人很多,最后她答应了她的师兄。我很欣赏Jane的一点,就是她一旦确定了感情后,就不再跟任何人玩暧昧了,她一心一意地对他好,无论结果如何。

她放弃了所有的社交活动,帮这个男生送饭打水,对他无条件地好。虽然过得拮据,但她开心。她以为感情就是互相付出,可是没想到的是,她的付出没有换来他们的白头偕老,却换来了他的背影和一个劈腿故事。他们分手的那天,Jane在北京的深夜痛哭,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掉。她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再有机会走出这段阴影,毕竟,之前太爱了。

可是,要相信,时间是洗刷痛苦的唯一方式。这世上,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是时间还不够长,对的人还没有出现。

任何一段感情,即使再痛,也是能走出来的。每段感情留下的痛,都只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好的人,然后遇到更好的另一半。

两年后,Jane走了出来,笑着跟我说:“分手了就分手了,不遗憾。”

我问:“为什么会分手呢?”

Jane说:“他那段时间找工作碰壁,不顺的事情太多,总是对着我发火。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为一点小事儿都冲着我发火。”

我说:“这男的你怎么喜欢上的。”

Jane说:“他原来不是这样的。”

我说:“然后呢。”

她说:“他发火后有时候我假装生气,他还会过来安慰我。后来都变成我安慰他,久而久之,他变本加厉,我也无法忍受了。”

我说:“一个男的,怎么总是跟自己最爱的人发火?”

她说:“因为我对他太好了。因为他明白,无论他做什么,我都不会离开他。最终,他劈腿了。”

我愣住了。

这世上有多少感情,都败给了肆无忌惮;有多少爱,都输给了承诺。我经常回想,无论你现在有多爱对方,多相信你们的未来,不要承诺任何事情。因为只要不承诺,每天都是惊喜;一旦承诺了,每天都是约定。

没人能知道以后能发生什么,但是,当你保证了无论对方做什么你都会对他无条件地好,这份感情,他不珍惜,你也就输了个精光。

我在学编剧的时候,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观众的心理。塑造人物时,如果他一开始是一个好人一直做好事,后来只要做一件坏事都会被观众唾骂;反之,如果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做了一件好事,观众都会觉得他的死罪情有可原。所以,那个时候,我开始认为:感情也是一样,不要一直对别人无条件地好,要时不时地做一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