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02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进入搜狐,成为一名网络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制粘贴——复制报纸上的新闻,粘贴到我们的网页上。我每天都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很想复制一个自己,粘贴到座位上,让他帮我复制粘贴。

现在的网络编辑,编辑的每篇文章后面都会标注自己的名字。我不知道这和我有没有关系,但是在搜狐我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有一次吃午饭,我试探性地和主编说,自己看报纸杂志,经常会看到文章的责任编辑是谁,慢慢地,那些名字就会被读者熟悉,和文章的品质挂钩,成为那份刊物的招牌。如果大家很有信心,认为互联网也算是一个媒体平台,那么互联网的编辑也应该在文章的末尾署上名字。

主编倒也不是反对,只是他觉得网络编辑署名没有意义,因为任意两个网络编辑发出来的文章都一模一样,标题和文字的样式都是默认的,硬要说两个人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一个发得快,一个发得慢。

那天吃完饭后,我决定证明一下除了快和慢,每个人还是有独特的地方。我开始给一篇文章做精编,用自己的理解加了很多图片,还把文章里关键的几句话做了特别处理,变了字体,加了颜色。我把网页做得像杂志内页一样漂亮,发给主编,结果主编把我骂了一顿。

我把网页给整了容,虽然不难看,但已经不是搜狐的长相了,我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又过了几天,我看到有一个报纸做了一个盘点专题,在搜狐的点击率很高。我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主动生产一些这样的内容,何必只做搬运工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加了几天班,写了一篇名叫《毕业了,什么歌让你流下眼泪》的文章。那是2004年的6月,我自己也将马上毕业,正好有情怀。我觉得青春是铁打的营盘,而我们是流水的兵。到毕业的时候,女生总是流泪,男生总是喝醉,大家的经历都差不多,所以如果我写一些毕业的故事,应该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我在那篇文章里,推荐了十几首适合在毕业季听的歌,给每一首歌都写了一个大学生的故事,还附上歌曲的试听链接。我把文章发给主编的时候,他又批评了我一顿:“你怎么不早点儿给我?”

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搜狐音乐频道上,是我自己编辑发布的,点击率很高,被各大论坛转载,我第一次在网页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大鹏。

我为什么这么在乎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网页上呢?因为存在感。我觉得存在感很重要,即使没有成就感,也必须有存在感。成就感是高级目标,存在感是基本动力,我不能干了一堆活儿,到最后没有人知道我到底干了什么活儿。

那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2004年初,最火的歌手是刀郎,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儿,但大街小巷里每一家音像店都在放他的歌。我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发在搜狐论坛里,叫《从刀郎现象看平民审美的倒退》。

在这里我必须和刀郎道歉。十年前的我年轻气盛,在文章里写他的歌属于八十年代,不应该流行,他的走红是乐坛的悲哀。但是我现在不这么看了,现在的我相信规律,任何人目前的境遇,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在那个位置上是有道理的。

我评论刀郎的文章,很快就被北京的一家报纸转载了,但是署名不是我,而是那家报纸的娱乐记者。后来,有媒体盘点了刀郎走红应该感谢的几个人,其中就有那位记者的名字,说她是全国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刀郎音乐的媒体人。从那以后,关于刀郎该不该红引发了业界一系列的讨论,让刀郎更红了。

这件事儿让我很窝囊,不是生气,是窝囊。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渺小到那位娱乐记者可以这么明目张胆地抄袭我的文章,直接就用,也不知道改改标点符号啥的。

主编劝我别难过:“虽然大家不知道那篇评论是你写的,但至少那位娱乐记者知道,她觉得你的文章写得好才抄袭的,你就当是一种认可吧。”

主编很鼓励我写评论,我开始在搜狐音乐频道的页面上陆续发表自己的文章,每一篇文章的最后,都署上自己的名字。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用文章把一整天的新闻都串联起来,加上自己的观点,有点儿像《大鹏嘚吧嘚》的文字版,看的人越来越多。我用这样的方式,在网络编辑这份工作上,找到了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