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一定还你以真诚(第3/3页)

  老板曾说:“有的人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因为他蹲在那儿观察了太久。而之所以有‘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就意味着,那‘一鸣’的‘鸣’究竟能有多大。”

  我每每和她聊完天走出办公室,总恍惚自己仍在校园中,一直在学习和检讨。我爸总说我的成熟度不像30 岁的人,像20 岁。我说我20 岁的时候装成熟,现在装幼稚也是为了要平衡。

  其实成熟与否,不在于你的穿着、打扮,甚至也不在于谈吐。而在于你周围的这些朋友如何理解“成熟”这个概念。如果你能把自己当成团队一员,算你成熟。如果你敢承担责任,算你成熟。如果你为了大家可以扮丑、放下面子、拉下身段,算你成熟。成熟不是引经据典,不是人脉广阔,不是谈吐得体,如果要算,算大方就好。

  《谁的青春不迷茫》,25 天加印到了40 万册。

  有记者老师问:“所以,现在的你是不是就不迷茫了?”

  我的回答是:“以前迷茫,是觉得四周与前方太黑暗。现在迷茫,却知道皮肤上有温度,雾中有阳光。”

  对于《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有人写了很长很长的微博分享感受,有人拍了照表示感谢,当然也有人略感失望,认为这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

  有人说,这是十年的对比,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自己的影子。能通过《谁的青春不迷茫》找到那么多有共鸣的人,我真心觉得自己十年前的无心之举,居然在十年后成了一件那么正确的事情。

  也有人说这不就是一个人的十年日记嘛,今日的回顾,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引。其实我也觉得挺好的,因为他们的青春并不迷茫。

  莎莎给我分享了一段安妮宝贝的采访。

  她说:“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获得一种坦诚和真实的沟通,因为这需要同等的对手。但在写作中可以得到,因为你可以自己和自己说话。

  而同时你知道,当你跟自己对话时,这些坦诚而真实的语言,会被很多人分享,他们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

  以前,当人们都走得很慢的时候,一切景色就像雕塑,我们甚至记得住每一处细枝末节的弧度。后来,走得越来越快,一切景色被拉成了一丝又一丝,仅有色彩的射线,我们记得的只有速度,而无温度了。

  如果一个人只有速度,而无温度,那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而是雕塑。

  其实雕塑也没有什么不好,最近娱乐新闻里总说哪个明星在杜莎夫人蜡像馆与自己的蜡像合影了,然后一群记者咔咔咔咔咔咔。记者问其中一个明星,“你知道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历史吗?”明星愣住,摇摇头,说:“不就是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吗?”

  然后记者解释:“法国大革命期间,杜莎夫人需要第一时间找到被斩首者的头颅,被迫为他们制作模型,然后带到全国展出。20 世纪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经历了熊熊大火、地震以及空袭炸弹后依旧存活了下来,还原了大量历史人物的面貌。不仅仅只是为了明星做模型而已。”

  如果能做一尊有历史的雕塑,其实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