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第2/2页)

然而,涅赫柳多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玛斯洛娃,使她又产生了爱意,使她逐渐从颓唐和绝望中醒悟过来。但是,玛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在爱恨交加的矛盾中徘徊着,斗争着。当涅赫柳多夫提出要娶她为妻时,她虽然感到高兴,但当她坐下来冷静思考以后,终于意识到涅赫柳多夫原先对她有过的爱情之火早已熄灭,出自怜悯的和失去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只会给她带来新的不幸。她终于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卡秋莎·玛斯洛娃真正的精神复活是从和政治犯接近开始的。托尔斯泰在小说的第三部中用浓重的笔墨刻划了一大批以西蒙松为代表的政治犯。这些被玛斯洛娃称为“优秀的人们”和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迥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站在一起,为了他们的利益宁愿坐牢,被流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玛斯洛娃和这些革命者生活在一起,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情舒畅,仿佛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涅赫柳多夫到火车站送别她的时候,他见到的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精神萎靡、愁眉不展的玛斯洛娃,而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玛斯洛娃,“汗水涔涔,红彤彤的脸蛋上绽开了爽朗的笑……”

涅赫柳多夫和玛斯洛娃在经历了这一段人生磨炼之后,终于开始了精神上的“复活”。不过,与贵族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涅赫柳多夫注定不可能成为本阶级的彻底叛逆者,他的“精神复活”中充满着宗教元素。他打算用信奉的基督教教义继续净化自己的灵魂,感化周围的人,去改造沙皇专制制度。作家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中向读者宣示了自己的疑虑:“至于他生活的新旅程将会怎么结束,那只有等到将来才会知道。”

虽然小说《复活》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但是我们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则讲述男女私情的故事,正像我们不能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单纯归结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样。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无情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豪华奢侈的生活、沙皇司法制度的腐败和法官们的昏庸无能、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充分暴露了监狱的黑暗和囚犯们的悲惨命运,生动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农民们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赤贫生活以及他们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陈恩冬

二〇〇六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