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篇 乡党篇第十(第3/4页)

【原文】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10·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10·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原文】

10·22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