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3/4页)
格:是的.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平静便成了快乐的或可爱的了.
苏:同样,当一个人停止快乐之时,快乐的这种平静也会是痛苦的.
格:也许是这样的.
苏:所以,刚才我们说是两者之中间状态的平静有时也会是既痛苦也快乐.
格:看来是这样的.
苏:两者都不是的东西真的能变成两者皆是吗?
格:我看不可能.
苏:快乐与痛苦在心灵中产生都是一种运动.是吗?
格:对的.
苏:刚才我们不是说明了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是一种心灵的平静,是两者的中间状态.是不是?
格:是这样的.
苏:所以,没有快乐便是痛苦,没有痛苦便是快乐,这种想法怎么可能正确呢?
格:决不可能是正确的.
苏:因而,和痛苦对比的快乐以及和快乐对比的痛苦都是平静,不是确切的快乐和痛苦,而只是似乎快乐或痛苦.这些快乐的影象与真正的快乐毫无关系,都只是一种欺骗.
格:无论怎样说,论证可以表明这一点.
苏:因此,请你看看不是痛苦之后的那种快乐,你就可以与仍然缠着你的下列这个想法真正一刀两断了:其实,痛苦就是快乐的停止,快乐就是痛苦的停止.
格:你叫我往哪里看,你说的是哪种快乐呢?
苏:这种快乐多得很,特别是跟嗅觉有联系的那种快乐,你如果高兴注意它们的话.这种快乐先没有痛苦,突然出现,一下子就非常强烈;它们停止之后也不留下痛苦.
格:非常对.
苏:所以,让我们别相信这种话了:没有了快乐就是真正的痛苦,脱离了痛苦就是真正的快乐.
格:是的,姑且相信这话.
苏:可是,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大半属于这一种,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格:是的.
苏:走在那些这类苦与乐前头的由于期待它们而产生的快乐和痛苦不也是这一类吗?
格:正是这一类.
苏:那你知道它们是怎样的,它们最象什么吗?
格:什么?
苏:你是否认觉得自然有上.下.中三级?
格:是的.
苏:那么人自下升到中,他不会以为已升到了上吗?当他站在中向下看他的来处时,他不会因为从来没有看见过真正的上而以为自己已经在上了吗?
格:我想他不能有其他的什么想法.
苏:他假设再向下降,他会认为自己是在向下,他的想法不是对的吗?
格:当然是对的.
苏:他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情况,难道因为不都是他没有关于真正的上.中.下的经验吗?
格:显然是这样的.
苏:那么,没有经验过真实的人,他们对痛苦.快乐及这两者的中间状态的看法应该是不正确的,正如他们对许多别的事物的看法不正确那样.所以,当他们遭遇到痛苦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处于痛苦之中,认为他们的痛苦是实在的.他们会深信,从痛苦转变到中间状态就能带来满足和快乐.可事实上,由于没有经验过真正的快乐,他们是错误地对比了痛苦和无痛苦.正如一个从未见过白色的人把灰色与黑色相比那样.你觉得这种现象值得奇怪吗?
格:不,我不觉得奇怪.情况如果不是这样,我倒反而会很觉奇怪的.
苏:让我们再似下面这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饥渴等等不是身体常态的一种空缺吗?
格:显然是这样的.
苏:无知与无智不也是心灵常态的一种空缺吗?
格:确实是这样.
苏:吃了饭学了知识,身体与心灵的空缺不就充实了吗?
格:显而易见就会充实了.
苏:充实以比较不实在的东西和充实以比较实在的东西,这两种充实哪一种是更加真实的充实?
格:显然是那后面一类.
苏:一类事物如饭.饮料.肉,总的说是食物.另一类事物是真实意见.知识.理性与一切美德的东西.这两类事物你认为哪一类更具有纯粹的实在呢?换句话说,一种紧密连接着永远不变不灭的真实的,自身具有这种本性而且是在具有这类天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一种永远变化着的可灭的自身具有这一种本性而且是在具有这一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这两类东西你觉得哪一种更具有纯粹的实在呢?
格:永远不变的那种事物可实在得多.
苏:永久性不变化的事物,它的实在性是不是超过其可知性呢?
格:绝对不会.
苏:实在性呢?
格:也不会.
苏:比较地不真实因而也就比较地不确切吗?
格:必然的.
苏:因而总的说,保证身体需要的那一类东西是不如保证心灵需要的那一类东西真实和实在的.
格:差得很多呢!
苏:那么,身体本身你是不是觉得同样不如心灵本身真实与实在呢?
格:我认为是这样的.
苏:那么,用以充实的东西及受到充实的东西愈是实在,充实的真实性不也愈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