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个特殊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第6/14页)

诚然,英格兰银行通过贴现汇票所给予英格兰商人的便利,可等于现金账户给予苏格兰商人的便利。但要记住,苏格兰商人也可和英格兰商人一样容易地向银行贴现汇票。除了贴现票据,苏格兰银行还有现金账户提供的额外便利。

在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毫无阻碍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绝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币的价值,或(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具备的金银币的价值。例如,苏格兰流通的纸币,假设最低的是二十先令纸币,那么,能在全苏格兰流通的纸币其总额绝不可超过国内每年交易二十先令及二十先令以上的价值的交易通常所需的金银币的数额。如果超过了这个总额,其过剩的部分既不能在国内流通,也不能输往国外,只能马上回到银行去兑换金银币。得到钞票的人立即觉得他们所有的钞票超过国内交易的需要。既然他们不能把纸币送往国外,当然马上会转向银行,要求其兑现。因为过剩的钞票一旦换成金银币被输往国外,很容易就有用处;在钞票还是钞票的时候,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总之,过剩的数额将全数回到银行兑现,如果银行兑现困难或迟缓,回到银行去的钞票,还会更多。由此造成的恐慌,必然会加剧挤兑。

每种商业普通开支包括房租以及雇工、办事员、会计师等的工资。除了这些项目之外,银行还有两项特有的开支:第一,在自己的金柜内随时保持大量的货币,以应付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持有人随时提出的兑现要求,它损失的是这笔钱的利息;第二,应付兑现要求的金柜一旦变空,要立即进行补充。

一家发行纸币超过国内流通所需的银行公司,由于超过部分将不断回到银行并请求兑现,所以必须增加自己金柜中经常保持的金银币数量,而且要按照彼此更大的比例,因为银行券的归来,其速度比超额部分的扩大要快得多。所以,银行不仅要按被迫增加的比例,而且还要按更大的比例增加第一项的开支。

这样一家公司的金柜,不但应更充实,而且肯定会空竭得更快。因此,为了补充金柜,不仅需要较大的开支,而且需要较常的和不间断的开支。但是,源源不断从金柜中流出来的铸币却不能在国内流通,它是用来代替国内流通中不能使用的纸币的,所以也不能在国内流通中使用。然而,铸币是不会被闲置的,它必须以某种形式流入国外,以寻求在国内找不到的其他有利用途;但金银币的不断输出,由于增加了寻找新的金银币去补充空竭得非常迅速的金柜的困难,定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开支。所以,像这样的银行,必须按强迫增加的业务比例,增加第二项的开支,其增加幅度比第一项更大。

假设某家银行发行的全部纸币为四万镑,而这恰是国内流通所能容易地吸收和使用的数目,为应付随时可能的兑现需要,银行金柜需随时保持一万镑金银币。假使该银行企图发行四万四千镑的纸币,增加的四千镑,即超过社会容易吸收和使用的数目,几乎一发行就会回到银行。为应付随时可能提出的兑现要求,银行金柜中应该随时保持的金银币数目是一万四千镑,而不是一万镑。于是,他不但不能从过剩的四千镑中获得利息,而且还要负担不断收集这四千镑金银币的所有损失。这些金银币一旦送收金柜,马上又会流出。

如果所有银行都懂得而且注意自身的特殊利益的话,流通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纸币过剩。但每家银行并不总是懂得或注意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流通中经常出现纸币过剩的现象。

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过大,其超额部分被不断送回要求兑换金银。许多年来,英格兰银行被迫铸造的金币每年多达九十万镑至一百万镑不等,平均计算的话,每年大约要铸八十五万镑。由于大量铸造金币,该银行(由于在几年前金币已处于磨损变坏的状态)不得不以每盎司四镑的高价购入金块,随后以每盎司三镑十七先令十便士半的低价发行铸币,损失达百分之二点五至百分之三。虽然银行免付铸币税,一切铸币费用由政府承担,但政府的慷慨不能完全阻止银行支出的增加。

由于同样的超额发行,所有苏格兰银行不得不经常雇用代理人在伦敦收集金银币,其费用很少低于百分之一点五至百分之二。收集到的货币通常用马车运回,运送人以百分之零点七五或每百镑十五先令的额外开支作为保险费。但代理人所收集的货币,还往往不能及时补充银行迅速空竭的金柜。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办法是向它们在伦敦的通信银行按照自己所需的数额开出汇票。当这些通信银行向它们开出汇票索取借款以及利息和佣钱时,那些由于发行过度而处于困境的银行常常因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得不向原债权人或伦敦的其他通信银行再次开出汇票;同一金额,或者说同一金额的汇票,有时会在伦敦、爱丁堡间往返两三次以上。债务银行总要支付全部积累金额的利息和佣金。即使那些从不曾以不谨慎著称的银行,有时也不得不使用这种自取灭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