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噩梦醒来(第2/5页)

孙阿姨就问:你和小刘怎么了?怎么连话都不说了。

在母亲面前方玮不想保留什么,便把刘双林想搬走的想法说了。

孙阿姨就说: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小刘这孩子进咱们家目的不纯洁,看你爸现在没用了,他就想扔下我们自己走了。

方玮不说话,气哼哼的样子。

方部长说:别把话说的那么严重,我看小刘这孩子本质还是好的,搬出去就搬出去吧,我的身体还行,没到你们非照顾不可的程度。

在方部长的一再坚持下,最后方玮还是同意和刘双林搬出去了。

那些日子,是刘双林最幸福也是最高兴的日子,他背着手,从这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嘴里喃喃着说:这家大小也是自己的家呀,真好,真舒服哇。

方玮每天下班回来,做完饭,匆匆吃上一口,便去看望父亲去了,直到睡觉的时候,才回到刘双林这边来。刘双林对这一切也不说什么,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不久,刘双林给家里写了封信,要请自己的父母过来住。信都发出去了,他才冲方玮说:过几天,我爸妈就来跟咱们一起住了。

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于是就吃惊地望着他。

刘双林又说:我爸妈受了一辈子罪,也该享几天福了。

刘双林的父母要过来,方玮又能说什么呢。他的父母,她是见过的,那是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她没有细想,也就没有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刘双林接到父母拍来的电报,电报上写明了父母要来这里的车次和时间。终于,刘双林很隆重地把父母接到了自己的家中。营职住房,本身面积也不大,家里一下子多了两个老人,一下子就显得拥挤热闹起来。

在起初的日子里,刘双林的父母对方玮应该说非常客气,问寒问暖的,在他们的心里,自己的儿子能娶上高干家的姑娘做媳妇,已经是烧高香了。

因为,刘双林父母的到来,让方玮有了更多理由长时间呆在父母那一边,她一看见刘双林的父母,就想起自己的父母。这样一来,刘双林的父母就不怎么高兴,他们按照农村习俗要求着方玮。

他们说:你这媳妇整天不着家,老呆在娘家可不好。

刘双林说:她爸爸有病。

他们又说:她爸有病,我们身体也不好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不能以娘家为主的,一切都要看夫家的脸色行事。按照农村习俗,方玮显然不是他们眼里合格的儿媳妇。况且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给他们刘家生个一男半女的。

母亲就说:长得跟个花瓶似的有啥用,连个孩子都生不出来。

父亲说:小子,你现在进城了,就要在城里扎下根,没个孩子将来连继承户口簿的人都没有。

刘双林的脸就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方玮背后说的,方玮并不知道这一切。

三个人统一了阵线,似乎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方玮。在这个家里,方玮是外姓人,他们才是正宗的刘家人。

方玮在家时,刘双林的父母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事就不当着方玮的面说,而是把刘双林叫到自己的屋里嘀咕上一阵子,其实,他们也没说什么,家里就那些事,无非是柴米油盐或者关于生不生孩子的问题,方玮就感到别扭。

有一次,刘双林从父母屋里出来后,方玮就说:以后别跟个特务似的,有什么话大声说好不好。

刘双林就说:你在这个家一天能呆几个小时,我妈让我去买大米,家里的大米没了。

方玮说:买大米就买大米,那么神秘干什么?

刘双林就不说话了。

因为方玮的不满,刘双林的父母愈发地对方玮挑剔起来。

他们用农村媳妇的标准,要求着方玮。方玮每天早晨,做完早餐,有时来得及吃一口,有时连吃饭都来不及,就匆匆地走了。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六点以后的事了,在外面带一些菜,有时她做饭,有时刘双林的母亲做,不管谁做,她吃上几口饭后,就去父母家照料父亲去了,整个大院都熄灯了,她才回来。

刘双林父母对儿媳妇这一点当然很不高兴,这在他们眼里,方玮是不会过日子的女人,况且,连孩子都不想生。他们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惋惜。

有一天,父母这样开导刘双林:长得好看有啥用?高干子女又有啥用?

刘双林不说话,他也很伤心地望着父母。

母亲又说:双林哪,要凭你现在的条件,回咱老家找媳妇,还不可着你挑,你看上谁都是她的福分。

刘双林说:妈,你别说了。

母亲又说:找谁都会为你生儿子,保准能过日子,让你安安心心地在外面上班。

刘双林的神色就严峻了起来,随着结婚,后来又来到军区工作,他也渐渐意识到,方玮就是一个女人,他以前对她的那种崇敬和神秘,渐渐地消失了。他和方玮在一起从头到尾都觉得无能为力,任何事情都当不起方玮的家,他在被方玮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