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婚后梦想的破碎(第3/4页)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什么样的心情培育出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其实过的就是一种心情,此时,李亚玲没有了这份心情,生活也随之便失去了光泽。

张颂似乎早就谙熟了这种生活,他刚结婚便开始逃避了,和李亚玲南辕北辙。李亚玲不能不抱怨,不能不和张颂去争、去抢。在上大学时,和张颂偷偷摸摸地恋爱,那时她是甜蜜的,有着对张颂的一种占有欲,因为从情感到心里,她和张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种距离是师生关系造成的,她是学生,张颂是老师,因为这种距离就有了一种审美。然而,他现在不是她的老师了,她也不是他的学生了,接下来他们只能是夫妻关系了,这种关系让他们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这就是夫妻关系。从理想回归到了现实。

李亚玲因为心情的变化,她在医院下班时回家的心情就不那么迫切了,以前她总是第一个换好衣服,打冲锋似的冲出来。现在她和所有那些老医生、老护士一样,学会了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摘了手套,换好衣服,还要在水龙头下把手打上肥皂,一丝不苟地将手指甲的缝隙认真地仔细地洗上几遍,才不紧不慢地走下楼来,还不停地和身边的人打着招呼。

当走近筒子楼时,她再也不会抬头寻找属于自己的窗口了,而是低着头,心事重重地上楼,有几次她都走错了,当掏出钥匙去开别人家的门时,才意识到走错了门。李亚玲的神情因此也变得恹恹的,她不再和张颂争吵了,他回来,就回来,不回来,她也不对他期盼什么了。

两人吃饭时,也有一搭无一搭的。

他说:这届新生基础很好,比你们那批工农兵学员强多了。

她说:是吗,有没有漂亮的女生呀?

他不觉看了她一眼。

半晌,她才又说:我们医院新分进来两名大学生,做一个小小的阑尾手术都出差错。

他又看了她一眼,放下碗。

她也放下碗,想起了什么似地说:张颂,我想要一个孩子。

这个想法是她突然间萌生的,就在放下饭碗那一刻,可此时说出口之后,这个想法一下子变粗变大了,变得顽强无比。她紧张地望着他。

他一直没有说话,就那么若有所思地看了她一会儿,才说:也好,兴许有了孩子你就不胡思乱想了。

她的想法得到了他的首肯,她激动万分,她又被另一种理想鼓噪得神情不安起来。平淡的生活总是期待着惊心动魄,虽波澜不兴,也希望有所变化。在这种期待中,她下定决心要生个孩子,也许到那会儿,她真的会是幸福的。既然每个人都要结婚,结婚后又都要生孩子,那么为什么不早一点儿把这个过程都完成了呢?

从那以后,她一心一意地在为生孩子做准备了。自从她未婚先孕,她就有了教训,在和张颂有那层关系时,她坚持一定要用工具,张颂也言听计从,一直坚持到现在。他们现在想要孩子了,工具自然不会用了。于是他们开始齐心协力地共同努力,这是他们结婚后,想法最一致的一件事了。他们恩爱完之后,躺在那里,身子软软的、倦倦的。

她说:兴许有了孩子,你就恋家了。

他说:有了孩子,你就不胡思乱想了,生活就是生活,哪有那么多累人的想法。

她说:有了孩子会很累人的。

他说:你想带就带,不想带就交给我妈,我妈明年就退休了,她想要孙子都快想疯了。

前些日子,李亚玲隔三差五地到张颂父母家去一趟,时间大都是周末,有时在他家吃一顿饭,张颂母亲不说什么,更多的时候用探寻的目光在李亚玲的腰身上扫来扫去。

吃饭的时候,张颂母亲就说:你们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要个孩子了。

当时两个人都没有接母亲的碴,那时她还没有要孩子的想法,她仍沉浸在对婚姻对家庭的期盼中。现在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生个孩子了,她想像自己以后怀孕时,挺胸腆肚的样子。那一阵子,张颂似乎很配合李亚玲,每天从办公室备课回来便早早上床,他们都变得很勤奋,他们的生活又变得甜蜜起来。李亚玲一时间沉浸在了一种假想的甜蜜之中,她对生活又变得积极起来。每天下班的时候,她又是第一个冲出门诊楼,飞快地骑上自行车往菜市场赶,每天的晚饭都做得很丰盛,她的脸孔红润,眼神迷离,仿佛又谈了一次恋爱。热恋中的女人总是迷人的、可爱的。

她不再和张颂争吵了,这么甜蜜的生活还有什么可争可吵的呢?如果这样的生活这么持续下去的话,她肯定会满足的。

可几个月之后,她并没有像期待中的那样怀孕,她在幸福的过程中,甚至忘掉了当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