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8页)

洪泽看了呼延鹏一眼,颇为赞许地冲着他直点头。不过呼延鹏还是第一次见到洪泽对一个女人这么上心。柏青当然明了洪泽的心意,又急忙去叫了一瓶上好的红酒外加小吃。

这个晚上,洪泽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超常发挥,妙语连珠,但可能是情绪紧张的缘故,他显得笨嘴瓜舌的毫无风采,几乎没有给槐凝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直到他们三个人把槐凝送上一辆计程车,并且目送着计程车绝尘远去。呼延鹏才严肃地对洪泽说,洪泽你也太不地道了,你这么做是乘人之危你知道不知道?见到柏青站在一边笑,呼延鹏又忍不住针对他道,你也是没有原则,人家槐凝的丈夫在生病,你也不说劝劝洪泽别这么胡闹,反而陪他一块来。

洪泽笑道,呼延鹏,你现在不光是正义的化身,还成了传统道德的卫士?可我一直就是乘人之危的小人,我可不想当什么英雄,英雄气短,而我现在需要的是儿女情长。

戴晓明现在有两处办公室,部里的和社里的。不过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喜欢在社里面办公,这可能是个习惯问题,也可能是他工作侧重点的下意识倾斜。

最初的兴奋早已烟消云散,对于干惯实事的戴晓明来说,他深感部里的工作虚无缥缈,既没有指标,也不能量化。戴晓明不是官员出身,想当初他是一颗汗珠砸八瓣干出来的,所以他总是把工作安排得非常具体,总是对比报社的人是怎么干活的,而那些无所事事被养着的人又是怎么干活的。尽管林越男叮嘱过他,到了部里当领导只记住一条,千万不要乱说话。因为位置不同,身份也不同,当领导首先是要有水平,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但是戴晓明还是忍不住拿他看不惯的事情开刀,别说乱拨经费,就连以往年年拨的创作经费也扣住不拨,而且他放出话来说,原创人员本来就应该自生自灭,应该比工人农民更先于推向市场,否则他们怎么反映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这无疑是一句得罪大多数人的话,各个剧团、研究所都养着一批专业写手,都指着那点钱发奖金、下生活、采风什么的呢。何况行行业业都有通天的人物,也就有人告状告到市委书记那里。市委书记找戴晓明谈话,狠狠批评了他。戴晓明说,宣传部的工作也要讲效益。市委书记说,讲什么效益啊?难道讲经济效益吗?戴晓明你脑子里还有没有政治?如果没有那我就提醒你,宣传部的工作就是要讲政治。

北京方面,与他关系密切的首长秘书,也多次打电话提醒戴晓明,不要总是对负面新闻情有独钟,《芒果日报》在起家的时候重视针砭时弊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份希望有所作为的报纸,尤其是当今社会,它更是要起到正面歌颂、树立党的威信的作用,从而成为一块让党放心的思想阵地。首长的秘书还说,你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不能让人家说领导上提拔了一个“刺头儿”对不对?

所以,在既做领导工作又要具体办报的情况下,大的思路一定要清楚,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报人,只重视原始的情绪,只重视发行量。你现在的目标是进市委常委,真正地进到权力中心,说话办事就一定要谨慎。首长的秘书最后还这么说。

有时候清夜静思,戴晓明觉得当官这件事真不轻松。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官也不全是赔本赚吆喝的事,当官的好处人人心知肚明。至少戴晓明是在当了官之后才发现,不管他过去多么业绩显赫,罢免他就如同掐死一只臭虫那么容易。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虽然烦心的事情多一点,但是他的“一哥”地位的确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谁也不用再惦记着他一手打造出来的“金芒果”了,那个曾经让他头痛的姓胡的“二尺半”,听说他一直都想调离报社,不过他现在是一只死棋,走不走都无关紧要了。

所以说,权力依旧是戴晓明的第一至爱。

戴晓明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情绪的笼罩下读完了呼延鹏写的最新报道《坚冰下的隐秘》,文章仍旧是翁远行一案的后续报道,但是笔锋毫不留情地指向了市中级法院院长沈孤鸿,而发生在沈孤鸿身上的许多不正常现象是值得人们严肃思考的。老实说,这是一篇好文章,真正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戴晓明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的报纸在登出这样一篇文章之后的轰动效应,而且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在他的催生下出笼的。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篇稿子在戴晓明的桌子上压了三天,这三天并不平静。虽然他早已风闻有调查组在调查沈孤鸿的事,可是他也同样听说沈孤鸿有可能直接调到省高院当副院长,准备接班。每一种消息都以貌似权威的姿态出现,让人真假难辨。一个干部被调查来调查去,似乎证据确凿但又不了了之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谁又敢下结论?更重要的是为沈孤鸿说情、打招呼的人多到完全出乎戴晓明意料之外,有北京的,有上面的,也有纵向的,这就为沈孤鸿其人又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