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他们的声音

葛亮

大约两年前,在四川的嘉绒藏区。当地如中国内地多数正在开发中的旅游区一样,经历着看得见的变革。山民们面对生活的机遇,有了希望与冲动,虽则对如何把握并不得要领。他们在路边拦住游客,小心地用汉话表达了做生意的意图,面对你温和或粗鲁的回应,他们不变初衷。我们在一家银器店的门口,遇见一个藏女,赶着几匹当地的矮马。她告诉我们,要去著名的景点大海子,要行过崎岖泥泞的山路,非人力可为,希望我们能租借她的马。她说完这些,态度羞涩地低头,似乎在提出一桩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同意了。上山路上,地形如意料中陡峭,马踯躅而行。藏女赶着一匹幼驹,负载着我们的行李。路程到了将近一半,突然遭遇山里的雪暴。马匹无法前进,我们只有在一处避风的地方休息。就在等待中,天光黯淡下来,气温骤降。有旅伴窃窃抱怨。夜色渐浓,终于有了小小的躁动。这时候,我们看见,藏女悄悄卸去幼驹身上的重物,将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给它裹上。然后倚靠着马鞍,轻声吟唱起一支歌谣。听不懂内容,但辨得出是简单词句的轮回。这歌谣安谧静和,令人恢复自制。后来,我们在半山找到一间牧人的小屋,度过了寒冷的一晚。风停雪住,在温润的高原阳光里,我们看到了墨蓝色的大海子,也记住了这个叫英珠的女子和她的歌声。

这样的声音,来自这世上的大多数人。它们湮没于日常,又在不经意间回响于侧畔,与我们不弃不离。这声音里,有着艰辛的内容,却也听得到祥和平静的基调。而主旋律,是对生活一种坚执的信念。因为时代的缘故,这世上少了传奇与神话。大约人生的悲喜,也不太会有大开大阖的面目。生活的强大与薄弱处,皆有了人之常情作底,人于是学会不奢望,只保留了本能的执着。

这部小说,是关于生活的七宗。有一些人,在缭绕的人间烟火中渐渐清晰。审视他们,虽于我并非新鲜的经验。然而,落笔之际,仍出自己意表。他们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格局。经年的快与痛,此时此刻,已成一波微澜。

他们在我身边一一走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我愿意步履我的成长轨迹,用一双少年的眼睛去观看那些久违的人与事。目光所及,也许亲近纯净,也许黯然忧伤,又或者激荡不居。但总有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带着温存的底色,是叫人安慰的。

他们是一些行走于边缘的英雄。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叫作民间。

此书付梓,间中种种,令人感念。

感谢我已故去的祖父葛康俞教授,为我树立了为人为文的尺度;感谢祖父挚友王世襄先生,以耄耋高龄,为《七声》题写书名及扉页文字;感谢我的家人与朋友由衷的关爱,见证了这部小说的诞生;感谢我的编辑与各位出版社的同人,为此书所付出的辛劳。

这些声音是献给你们的。

己丑年于香港